做家務是孩子的權利!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為1.2:1,而且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别。愛不愛做家務關系到一個人的生活幸福。
我們父母可以回想一下:孩子有沒有洗過自己的衣服?有沒有體驗過一邊切洋蔥一邊流淚的感覺?有沒有涮過碗筷……其實,教會孩子做家務比教他背古詩、學英語來得更重要。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呢?
一、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意識
“孩子,你已經慢慢長大了,爸爸媽媽不能剝奪你做家務的權利,你與我們大人一樣,可以擁有掃地、洗衣、做飯等等的生活權利……,因為這些是你獨立生活所必須的生活本領。”當孩子開始對家務勞動産生興趣想模仿時,或者父母想讓孩子開始體驗家務勞動時,請告訴孩子。
最好不要用賄賂的手段利誘孩子做家務。比如說:洗一次餐具一塊錢,拖一次地闆五角錢……這就變成了赤裸的金錢交易。而家是一個講本分、關懷、感恩、溫暖的地方,不是一個講利益的地方。若真的講錢,媽媽懷胎十月、煮了無數的飯、操了無數的心,這些是不是也要向子女要錢?
要讓孩子明白,每一次的家務勞動不是“幫别人幹活”,而是在“學習生活本領”,讓孩子心甘情願去做,讓孩子樂意去做。
二、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興趣
首先,父母可以參照“家務年齡表”,讓孩子自己挑選“掌握哪幾項生活本領”。
以下家務年齡表供參考:
3—4歲:丢垃圾、收拾玩具、學習疊衣服鋪床、學習擺桌子、學習擦灰。
4—7歲: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自己穿衣服、掃地扔垃圾、飯前擺餐具、在大人的幫助下洗碗、自己洗澡、手洗自己的内衣内褲、學習清洗瓜果蔬菜。
7—9歲:整理自己的房間、獨自準備好上學用品、學習使用電飯煲微波爐、在家長的幫助下做簡單的早飯、飯後收拾餐桌并把碗筷放入水槽、按顔色把要洗的衣服分類。
9—12歲:學會使用洗衣機、幫忙采購家庭日常用品、清理洗手間、做簡單的飯菜、幫忙洗車、拖地。
13歲以上:擦玻璃、列出日常用品采購清單、洗衣服、清理冰箱、清理爐台烤箱、做簡單的菜、幫助家長大掃除。
其次,要讓孩子體驗到勞動的快樂,體驗到掌握本領的成就感。比如,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拖地闆,一邊聽故事一邊學做飯。每當孩子有點滴的進步,父母都要給予鼓勵,每當孩子掌握了一項本領後,父母可以精心策劃一個“儀式感”的慶祝。
在兒子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他不允許我和太太踏入廚房半步,一碗簡單的面條,從前期食材準備、中期烹煮、最後的擺盤上桌,都是他一個人獨立完成。
“面條夠嗎?”、“會不會鹹”、“夠不夠辣”,兒子坐在我的對面,一邊看着我吃一邊不停地問。大約十五分鐘,一大碗面條被我吃個精光,連一滴湯水都沒剩。
“兒子,統一和康師傅,哪種品牌的面好吃?”
“老爸,兩種都喜歡,我都分不出來”
“兒子,原來我和你一樣,也分不出來,不過現在有答案了”
“老爸,答案是什麼?”
“兒子,在我心目中,第一品牌是你創的”
“老爸,什麼品牌?”
“100%純正孝心牌”
自那天以後,隻要提到“孝心牌”3個字,兒子做事就特别的帶勁兒。
“要我做”,孩子感受到是壓力,在他面前會有一千條做不了的理由。“我要做”,孩子感受到的是快樂,即使遇到困難,他都會有一千種辦法去克服它。
三、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首先,創造“天天行使權利”的機會。做任何事,最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至少一項“小家務活”,讓他天天鍛煉。
每天早上兒子6點鐘起床,他刷牙洗臉後,接着第一件事是給客廳的陽台“洗臉”,有時我們父子倆想坐在陽台下象棋,他都會說:“先等一下,我先給它洗把臉”。如果“擦灰”技術從低到高定義為十個等級,那麼,兒子給陽台“洗臉”十多年的堅持,他現在的技術至少可以達到八級水平。
其次,創造“定期行使權利”的機會。比如周末大掃除,一方面讓孩子有較長的集中時間學習生活本領,另一方面一家人其樂融融,體驗勞動的美好。
周末大掃除,兒子最喜歡“搶”着幹一件事情,給客廳裡的幾個小塑料凳子“洗澡”。先把凳子搬進洗手間,然後拿着花灑沖洗,其中有一個步驟他做得特别仔細,把凳子翻過來,四隻“腳”用涮子一遍又一遍地洗涮。
兒子說:“我們人每天洗一次腳,凳子要每周洗一次腳”。
其實很多孩子是想争取做家務這個權利的,隻是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可能會不讓,比如可能會擔心他學習已經夠累,可能會擔心他一不小心把碗筷打碎,可能會擔心他洗完的碗筷還油油的。孩子當下好像是受益者,減少了很多勞作,但是事實上是我們父母捆住了孩子的翅膀,等他長大了隐患一定會顯現。
“做家務是孩子的權利!”我們父母千萬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溫馨提醒:
如果想了解更多才爸家庭教育音頻課程
煩請關注【字強不息】公衆号-點擊菜單欄【空中課堂】-【少能學】-【家庭教育活字典】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