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01

上次市級報的幾個勞動教育案例,省裡集中反饋了問題,并給出修改意見。

從大的方面說存在以下問題:

(一)區域層面

部分地區思想固化、思路窄化,存在路徑依賴現象,做法單一,内容窄化,特别是在經費、師資、場域、組織等重要保障推動方面思路不開闊,有畏難情緒,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學校層面

1.對主題實踐活動的思想認識,還不夠準,存在“就活動,說活動”的矮化現象;

2.活動内容安排還不夠全,存在“做種植,隻種植”的窄化現象;

3.育人價值挖掘還不夠深,存在“就綠寵,說綠寵”的泛化現象;

4.實踐活動開展還不系統,存在“有場次,缺系列”的碎片化現象;

5.活動成果呈現還不精緻,存在“有做法,沒說法”的平質化現象。

02

從小的方面看,以下問題屬于共性問題:

問題1:“有做法,沒說法”。

修改意見:對實施過程進行結構化呈現。要通過建模,讓研究過程、研究路徑、研究成果可視化,讓研究“看得見”。

問題2:“有做法,難輻射”。

修改意見:要基于本校的案例,展示做法;同時也要跳出案例,站在觀衆學習的角度,回答觀衆心中亟待尋解的問題:例如(1)共性問題如何破解?(2)難點問題如何突破?(3)有何建議?

深度思考:(1)鄉村小學未來的發展定位是什麼?(2)鄉村初中未來的發展定位是什麼?(3)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如何同頻共振?(4)“綠健”活動在縣鄉層面如何凝聚共識?如何彙聚合力?如何走深走實?

問題3:“有做法,沒突破”。

修改建議:要聚焦關鍵問題,體現問題導向和問題解決線索。要聚焦“綠健”主題實踐活動在落實中的7個關鍵問題:為什麼?幹什麼?教什麼?誰來教?在哪教?怎麼教?怎麼評?

深度思考:在實踐過程中需要破解的缺課程、缺師資、缺場地、缺保障的問題,同時還要深刻思考如何破解缺認識、缺體系、缺評價等深層次問題。

最後要求:嚴格按照文件要求來整理和設計,并把此次上報參展當成鍛煉隊伍、淬煉語言、展示形象的重要機會。

03

觀摩省裡提供的優秀案例再對比我們報的案例,差距可是天上地下呀,絞盡腦汁也難達最優效果。

躊躇間,不由想起了那位南京校長,在其2022國家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推廣分享時的一段講話,“我們的成果,省專家來指導了160多次,我們自己也開了數不清的研讨會,對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凝練,以達到結構化呈現的目标。”

對于案例,我的想法是能說清楚背景問題,具體做法,成果成效就行了。

所謂的對實施過程進行結構化呈現,重點在對研究過程進行梳理,讓其條理清楚,能夠比較系統化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至于要通過建模,讓研究過程、研究路徑、研究成果可視化,讓研究“看得見”!個人認為,對一個農村學校一共才有5或6個教師來說,根本沒必要!能把活動做起來有實效就可以了,能把活動說清楚講明白就可以了。

一個學校就這幾個人還得教學生,改作業,他們哪有時間和精力來凝練。而且,這種專家級别的凝練,對一個小教學點來說,是不是有過度包裝的嫌疑?城市學校有這個能力,可這個活動是對農村學校開展的呀!

有做法,沒說法、沒突破、難輻射,覺得一部分人快魔怔了,要什麼說法?能夠行動起來,有好的成果,就是最好的說法、突破、輻射!有些人倒說得天花亂墜,可做出啥子實際了,也隻是說說而已。打開公衆号看看,那些凝練的高大上的鋪天蓋地而來的,最終落不到實處的,比比皆是,尤其是某些擅長八股文的單位,這股風早晚都要吹到中小學,吹到田間地頭,莊稼苗兒身上。

又是無能狂怒的一天。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