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兒子獨家解密 “驅動力公式”(上)

...

這是王老師陪你讀書的第 2 篇原創

一、是什麼讓兒子從 “抵觸” 到 “熱愛” ?

“爸爸,我能再下一盤棋麼?”聽着兒子的話,回憶起之前那個一說下棋就不樂意,做題不順還老鬧情緒的兒子,我的腦海裡突然跳出一個問題:

到底是什麼讓他變得喜歡下棋了?

說到兒子的圍棋,其實最開始也是愛人和我給他報的“興趣班”,希望起到鍛煉思維和更專注的效果。兒子對圍棋本身并沒有多大興趣。畢竟我們給他報班之前也并沒有征求他的意見。

他比較抵觸的就是每天用手機app做“圍棋大全”。要是今天做的順還好,但要是連續錯上幾道題,皺眉、歎氣、發脾氣,甚至哭出來找媽媽抱都有過,反正各種負面情緒就全都出來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兒子從之前的抵觸下棋,變成了現在一天下5盤還下不夠呢?

作為一名有咨詢工程師背景的數學老師,遇事總喜歡分析原因,希望能找出事件背後的邏輯關系,最好能提煉出公式來統一解決這一類問題。于是我回憶兒子學圍棋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試圖拼湊出讓他從抵觸變成熱愛的原因。

...

二、驅動力公式有哪些因素構成?

1、目标或意義感

圍棋并不是兒子自己選定的愛好,所以學棋這件事最開始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兒子發生改變的第一個标志,是他自己找到了下棋的目标

"給自己圍棋app裡的人物換個機器人的形象!"

聽着很難以想象吧?他找到的意義并不是變得更強大或赢很多人,就是簡簡單單的想換個虛拟形象。

形成驅動力的第一步,是你得有一個感覺有意義的目标。

 2、愉悅的過程

在兒子因為連續錯題而被難哭的時候,我們都會先抱抱他,等情緒穩定後再跟他溝通:做題的目的本來就是練習不會的題目,如果今天50道題全對的話,隻能證明這些知識點你掌握了,但你并沒有取得任何進步。所以發現錯題才是值得高興的事,認真思考錯題并弄懂後,自己不會的題就又少了一道。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兒子表面上并不是特别接受,他更願意沉浸在自己的悲傷情緒裡,但久而久之,這些道理他就慢慢都懂了。另外在他連續做對題目時,我們也都會及時表揚他的認真與大局觀,他的興緻就會越來越高。

總之,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盡可能淡化枯燥與挫折,幫孩子把整個過程變得更愉悅。

...

3、成就感

如果說平時的學習過程需要愉悅感的話,那階段性的就需要幫孩子找到成就感,也就是愉悅感在短時間内的爆發。對兒子下棋來說成就感就是跟真人對弈并赢棋。

之前兒子跟真人下棋是心存顧慮的,多半也就是怕輸棋。但這次在新app裡,為了實現多掙積分更換主題人物的目标,兒子就從之前的題庫裡下棋變成跟真人對弈。開始赢了幾盤後就越來越愛下。能赢真人的成就感無疑是大于做對題庫裡的題目。

随着積分越來越多,他在app裡的級别也越來越高,所以成就感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他不斷“升級賽道”,從最開始跟低水平的下,慢慢跟相同水平的下,等級别再高一點,偶爾還能跟比自己高兩個等級的對手下。

成就感也可以看做一個個裡程碑事件,其作用就是不斷鞏固慢慢積累起來的信心。

...

4、成長型思維

有一次兒子看到下棋對手的昵稱是“***老師”,就馬上哭喪着臉跑過來說“這哪下的過啊?”我隻好安慰他說“也許是其他同學起着玩的名字,不一定真的是老師,你先下下看,但一定别輕敵”。

沒過多久兒子就輸了這盤棋,但他認輸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邀請對手再下一盤,隻不過對手已經退出房間,所以無法應答。我就問他為什麼輸了,還要再跟對手下一盤,他說覺得不服,還想再下。通過這句話我覺得他已經慢慢明白了:

失敗并不是對自己能力的終極評價,隻是證明你現在還不夠好,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而已。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提出了“成長型思維”這個概念。具備這種思維模式的人認為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所以他們不介意嘗試,不懼怕失敗,因為失敗不僅不會證明他們不聰明,反而會幫助他們更有針對性的提高。

對孩子來說,具備這種思維模式可以讓他們更願意開始實現一個目标,更願意接受挑戰,也能更客觀的看待失敗。就像書裡所說的:

“你所采取的觀點會對你自己的生活方式産生深遠影響”

三、提煉出的公式有什麼用?

通過研究兒子圍棋興趣激增這件事,我發現:

學習的驅動力 = 覺得一件事有意義(目标)+ 具備成長型思維願意嘗試(啟動)+ 過程的愉悅感抵消枯燥(行動)+ 成就感增強信心(鞏固)+ 成長型思維正确面對失敗(意外)

那麼這個驅動力公式在其他領域是否有效?特别是當前孩子在家自主學習階段能否提升學習的驅動力?下一篇文章我将繼續跟您聊聊:

1、為什麼孩子喜歡體育運動或電子遊戲卻不愛寫作業?

2、“夢想地圖”如何能幫孩子找到目标和意義感?​ ​ 

3、驅動力公式能幫孩子愛上寫作業麼?

...

了解親子教育知識,追求個人高效能管理,王老師陪你讀書。全網同号,敬請關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