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因果:從陳丹青到松江米,從畢節到陽西——命運篇(8)

...

圖:網絡


正在寫“命運篇“系列文章,接到陽西縣沙扒鎮禦海灣小區物管催繳電費的通知,便好笑,命運這東西,真是一言難盡呀。

前年到貴州畢節避暑,認識了唐姐,回成都後陪她去了沙扒鎮看房,老伴一沖動,買下一套小戶型,去年在那兒避寒,住了兩個月。

看房時正熱,朋友們都很納悶,大熱天跑到陽西去幹啥?我故意說,正因為怕熱,才去了陽西。接着又說,陽西位于南海之濱,北緯21度,比成都熱,因為怕熱而去了陽西,這個說法顯然不成立。然而我并非胡說八道,把人熱到去了更熱的陽西,我本人也沒有料到。

其實這裡面有一條因果鍊:因為怕熱,去了畢節避暑;因為避暑,認識了唐姐;認識了唐姐,後來便陪她到陽西看房。好玩吧。

原因很複雜,所以絕不能說是正因為怕熱,才去了更熱的陽西,除非腦子有毛病。

中國人一般不大講邏輯,喜歡胡亂歸因。因怕熱才去了陽西,是把虛假的原因當成了決定因素。“因為他去了畢節,所以必然會去陽西“;又或者”因為他認識了唐姐,所以必然在陽西買房“;上述說法都不成立。

正确的因果關系應該是:因為他特别喜歡大海,恰好手頭又有一點閑錢,所以在陽西買了一個小套型。

再換一個例子:黃敬光打乒乓球之前吃了一個特别甜的蘋果,跟高手打乒乓球居然赢了。吃蘋果是事實,但是蘋果無論甜到什麼程度都不可能決定打乒乓球的勝負。決定勝負要靠實力,外加一點小小的運氣。

對了,黃敬光也是個不大講邏輯的人。他喜歡《哪吒2》,贊成“我命由我不由天“,各人有各人的觀點,這個沒有錯。然而他有個奇怪的推論:

電影裡僅“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句話就能引起這麼多、這麼熱烈、這麼持久的讨論,說明《哪吒2》是一部好電影,就值得推薦。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一句話,或者說是一句台詞,怎麼就成了一部電影?以偏概全了嘛。而且按照他的邏輯,我沒有去看《哪吒2》,會不會意味着我不喜歡看好電影?又或者,凡是沒看過《哪吒2》的人,都沒資格談命運?再者,我不贊成“我命由我不由天”,并不等于我認為電影不好看。

還是那句話,一定的原因不必然産生某種結果,也就是說,種瓜不一定得瓜,種豆不一定得豆。道理很簡單,氣候,病蟲害,都可能導緻顆粒無收。勤勞好不好,埋頭苦幹好不好?當然好。然而當年沒有誰比大寨人更勤勞、更舍得埋頭苦幹,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大寨人改變了貧困嗎?

說回來。說陳丹青。

陳丹青是畫家,也是作家,生産畫和散文,不生産大米,跟松江米沒有半毛錢關系。

在讀到陳丹青之前,我有限的見識,隻知道東北大米和崇明米好吃。就像莫言一樣,參軍之前,讀過幾本書,以為自己已經是非常博學的人。去了縣城圖書館,大驚,覺得世界上所有的書都集中在這裡。到了北京圖書館,才明白縣城那個圖書館太小,簡直就是個書攤。

因陳丹青而讀到木心,記不清是木心的哪篇文章了,好像是《上海賦》,這才知道松江米曾經是貢米。2022年買了一袋,看賣相一般,顆粒小,遠不如崇明米飽滿、晶瑩。會不會不是木心描寫的松江米呢?飯還沒煮熟,香味來了,地地道首的米香。不怎麼漲飯,沒關系,軟糯,Q彈,一家人都說好吃。

關于因果,相信每個人都能想到很多。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