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好不好,碰了才知道——命運篇(7)
圖:網絡
重申一下,無論探讨什麼話題都要講語境,一是一,一絕不能是二。
例如讨論愚公移山。
先規定語境:憑人力能不能搬走兩座大山?如果不能,有沒有必要跟大山死磕?在這個框架下正方和反方自由發揮。
正方說能,反方說不能,估計正方隻能強詞奪理,強調子子孫孫沒有窮盡,大山卻不會增高。大山能否增高且不論,子子孫孫就難說了,千萬别遇到戰争,千萬别遇到災荒,千萬别遇到隻準生一個,尤其不能遇到兒女堅決打單身。
然後反方問施工方的建築垃圾往哪裡堆放,正方說拿去填海;反方說這個運輸成本就太大了。正方說到愚公的第N代玄孫,已經有了汽車;反方嘲笑道,還有挖掘機,用得着你們去移山。......
重新規定語境:要不要提倡愚公精神?要不要勇于擔當、堅持不懈、堅定信念?這個話題比較大,比較虛,估計很容易跑題,說到一邊去。尤其要提防正方搶占道德高地給反方貼标簽。
說回運氣。一般情況下命運不分,是一個複合名詞,如改變命運,向命運抗争,其實說的都是運,運氣的運。
前文說過,運氣這東西流轉不息,可遇而不可求。“遇”就是“碰”,你不去碰運氣,運氣一般情況下不可能來碰你。最簡單的例子是買彩票,中獎靠運氣,你從來不碰彩票,直接就中了500萬,那個叫天方夜譚。
碰不碰、怎麼碰、在什麼方向上碰,這就說到主觀能動性了。
我命由我不由天,在這個意義上完全成立。
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在有限的範圍内努力奮鬥,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能等着天上掉餡餅。
繼續說韓信。先是投奔項羽,不敢肯定會被重用,碰運氣噻。不行就換老闆,投奔劉邦;劉邦看不起,又跑路,其實之前早就碰到了蕭何。
類似情況戰國時期最常見,孔子孟子,這子那子,八方遊說,到處投簡曆、碰運氣。碰端了的如蘇秦,如張儀,都是一步登天。孔子和孟子之所以失敗,那是他們的理想不符合現實,或者說跟老闆的想法不一緻。他們不是碰運氣,是撞牆,撞的還是“南牆”。
《三國演義》中,亂世出英雄。大耳朵劉備也愛碰運氣,去碰諸葛亮就碰了三回,最後一回才碰成功。如果碰了兩回,碰了兩鼻子灰,聽張飛的不碰了,便沒有後來的三國鼎立。再說遠些,如果劉備一開始就安分守己,一輩子就隻能是賣草鞋的命。
說回來。不說北漂,也不說滬漂,說金堂。
在同等條件下,父母都是農民,都沒啥文化,都在一個山村,從前都是靠氣力吃飯,土裡刨食,祖祖輩輩都刨不出個名堂。如今改革開放了,可以南下打工了,去,還是不去?
家鄉金堂,當年是勞務輸出大縣,僅廣東東莞厚街鎮一地,就有四萬多金堂兒女。最早南下那一批人,大多數都“弄對了”,空手出門,抱财回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其中的佼佼者,還成了身家億萬的創業明星。
我當年曾經給想出去打工的農村青年寫過一篇文章:《一定要走出去,而且要出遠門》。
出去幹什麼?改變命運。
時來運轉,時代在召喚,我命由我不由天。
所以我要一再強調時代的重要性,時代就是“天”。
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古時候隻能發生在春秋時代。咱不說明清的文字獄,你到漢武帝時代試試,都獨尊儒術了,你還敢齊放、敢争鳴?
改革開放之前,别說南下,在縣内活動,都得開證明,你去哪兒打工?
曾對夏祥林和黃敬光說,不要以為你們才有天賦,不要以為你們才能考上大學,十億農民中,天賦好的不計其數,無非運氣不好,沒有趕上好的時代,沒有條件釋放罷了。
時來運轉,一個偉大的時代,釋放出了中華民族的巨大活力。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