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于情,而不困于情
讀書有感
文/海藍藍
我最近很喜歡一句話叫深于情而不困于情,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高級境界。
就如果能活出那種狀态的話,那這個人的生命肯定是很豐盛的,但是好難,因為這句話,包含這兩個因素,一個是要敢付出深情,就是自己敢給,另外一個呢,又可以不被情所困,就這兩個狀态要合二為一,太難了。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到身邊人的情感狀态裡面通常會有兩類人,一類呢?是屬于不太敢付出情感的,他們通常會站在河流邊觀察,就是這些人不太敢下水,因為很害怕被情所傷,所以在河流邊的觀察,讓他們很冷靜,很理性,很深刻,但是就是因為沒有下水,所以他們感受不到那種情感對他們淋漓盡緻的滋潤,這是一類人,另外一類人是頭也不回的,縱身一躍就下去了,他們可以感受到河水的溫度,可以在河水中嬉戲,但是這一類人,通常也會為情所傷,會被這個河流裡面的小石子傷害到,會被裡面的暗礁沖撞到,而他們也往往會覺得說我這麼熱情了,但是對方沒有給我同等的回應,于是就會産生執念,産生痛苦。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這兩類人,他們注意到他們會互相吸引,他們會覺得:诶,對方活出了那種我想活但是活不出來的那種特質,但是當他們兩類人往往在一起的時候,又是痛苦的,一方會嫌棄另外一方,說:你的熱情燙傷我了,而另外一方也會嫌棄對方,說我的熱情被你冷落。
事實上,這兩方都是困于情的狀态,他們都被困住 了,一個是在圓圈裡面出不去,一個是根本就不敢踏進圓圈裡來,所以, 深于情而又不被它所困多難啊,有沒有可能做到呢?我最近讀莊子的時候啊,我覺得幾個故事連起來可能得到一點點答案。
《莊子•内篇•德充符》裡面講過一個故事,說惠子問莊子:“人難道是無情的嗎?”莊子說:“是啊!”惠子又問說:“人如果無情,那還叫人嗎?”莊子就跟他講:“你所說的無情,和我說的不一樣。我說的無情,不是沒有感情,而是不要讓感情傷害自己的天性。”
什麼叫傷害天性呢?莊子《大宗師》,這個篇章裡面說了一個我們都非常非常熟悉的故事,叫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幹了,魚兒被困在陸地上,他們希望能夠一直在一起,于是就努力的吐出泡泡,想要用唾沫來潤澤對方,可是我們知道這樣做明顯就是把自己拖死,也把對方拖死,這就是傷害了天性。不如重新回到江湖裡,各自安好。
所以我們說,要如果能夠不被深情所困,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要設立一個底線,不能傷害自己的天性。
我們一直在講獨立人格,然後再講獨立人格的時候,很多人會說到有一個單詞叫内核要穩。
我去觀察我身邊的這些内核很穩的人,他們通常都有一些特質,就是:他們好像不太在意别人對他們的評價,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強的掌控力,比如說,能夠掌控自己的事業,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後能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關心自己。
就是你會發現,當他們不斷不斷的愛自己,就把自己愛滿了的時候,其實我不是很需要通過你對我的愛來證明我是值得被愛的,這就是内核要穩。而且,我也不會因為我要不斷的向你索取愛而傷害了我自己的天性,降低我底線。
《莊子•外篇•知北遊》裡有一句話:“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聖人的愛是沒有窮盡的。”你想到我們的内心已經有源源不斷的,那種湧動出來的愛的時候,在關系裡面,我們其實是不會吝啬付出自己的深情,敢付出,是因為我有啊。就很像是你已經擁有了無盡的财富的時候,其實你不會那麼計較對方能給予你多少,因為你的錢已經多到花不完了,而通常在那樣的狀況底下,人是不太會為情感所困,或者是說不會為任何一段情感所困的,這不意味着你不愛,也不意味着你不會受傷,不會難過,不會遺憾,它意味着的是你不害怕,你不害怕受傷,不害怕難過,不害怕遺憾,因為你随時可以回來自我充電呐,所以道家也好,佛家也好,他們都不是要讓我們無情或者斷情絕愛,他們是希望我們能夠不依賴于外界給予我們關愛,或者說不去因為外界這種變動無常的愛,而讓我們自己患得患失,而要做到這所有的一切,就隻有愛自己。
所以愛自己,雖然已經被講爛了,但真的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你想當我們的内心有這種源源不斷的充盈的來自于自己的愛的時候,我們在文章開頭講到這兩類人,他們才能夠真正做到深于情而不困于情。
當我們内在有愛,那個在河流旁邊站着的理性的人,他們才敢真正意義上下水,因為他們有愛了,所以他們敢付出了。而在河流裡的人,因為他們有愛了,他們就不會那麼在意對方,給予自己多少愛,他們自己會發光,而那些渴望光的人,就會自己靠過來。
這兩類人在那一刻才真正意義上圓滿了,所以生于情而不困于情,真的不容易做到。很多人問我說,诶,你這樣講,是不是因為你能做到?對不起,我也做不到。我感覺就是在看的過程當中,當我們知道有這樣的一句話了,它就可以被懸挂出來,作為我們的一生都去嘗試的一個主題,怕什麼呢?餘生很長,我們還可以慢慢來。
———素材來源于《尋訪千利休》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