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式溝通方式

早上孩子醒了之後在床上玩了很久才起床,我希望她能夠早點起床,吃完早餐之後可以帶她出去玩一下,這個過程中我不耐煩地催促了一遍,突然想到有一節專門針對孩子拖延磨蹭的課程,特意重新複習了一遍。

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内心被情緒所困擾,不能以平穩的狀态對待孩子,這是自己現階段所面臨的問題,所以反複學習,加深課程帶給自己的印象是關鍵。

回到問題當中,孩子睡醒之後要在床上玩很久才起床,我希望孩子早點起床。

表面看,就覺得孩子磨蹭拖拉,但是實際看,孩子并不想馬上起床,或者她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晚點起床和早點起床的區别。

那麼希望孩子早點起床,隻是我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

這個就需要從根本上轉變一個認知:我們認為孩子拖拉磨蹭,其實根本不是孩子的“問題”。

不是孩子的問題,難道是我的問題?

我想讓孩子早點起床吃早餐,帶孩子出去玩,現在孩子不配合我,那就成了我的問題。

既然是我的問題,那麼我需要想辦法解決。

怎麼解決呢?

在日常生活中,誰都會遇到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但我們會因為當下的處境,和對方的關系等不同,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我們去蓋章辦事,工作人員按照自己的節奏辦得很慢,我們也會心急如焚地死盯着人不放的說:“快點!快點!怎麼這麼慢?你們應該快一點!”嗎?

很少有人會這樣做吧,因為我們都知道,即使催促了,人家也未必會理會。

為什麼呢?因為快一點并不是他人的需求,而是我們的需求。

如果我真的想要快一點,隻能想點别的辦法,拜托對方幫個忙,或者說點好話啊,以前的社會裡托人辦事還都要送點東西,總之會想很多辦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跟大人相處,想要讓别人配合我們,滿足我們的需求,必須要互惠互利,讓别人知道,如果配合我們,他可以從中得到甜頭,其實也就是一個合作的關系,隻不過合作的利益因人而異,可以是多樣化的。

這一條放在跟孩子相處上,想要讓孩子配合我們,我們也可以跟孩子合作的方式來滿足雙方的需求,我們一直以為無道理不說服,其實事實是無好處,不說服。以孩子的需求點為導向,去找到與孩子合作的那個點。

怎麼去挖掘孩子的需求呢?

就是孩子知道他做了某件事之後的好處,以及不做之後的後果,所以他要做某件事,這就叫做孩子的需求。

我們需要多關注,稍微花點心思去觀察一下孩子,看看他有什麼需要沒有得到過滿足。這樣“談判”起來就好商量多了,這個部分和我們成人之間的合作是一樣的。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達成合作。

當我們這樣多嘗試和孩子幾次之後,相比較孩子喜歡“對着幹”,孩子更喜歡“合作”。隻要我們能看到孩子的真實需求。

接下來我要好好觀察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什麼需求是需要去滿足的,明天見。

最後最後,我暫停跑步8天啦,想要“長期”堅持太不容易了,今天晚上必須開始起來耶耶耶…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