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窗小劄〔41〕

一個愛好寫作的人,自然都有這種經驗:筆如果不常常用,日久必定澀滞,到時候你想寫,恐怕都寫不出來了。

我總是想,我必須每天都寫一點。就是記記日記,寫寫讀書劄記,或者日常的生活随筆,那怕寫得平淡無奇,都比不寫要好得多。

我常常會寫一個人給我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這人微微一笑,或吹胡子瞪眼,一切我所看見所聽到的言行。我會用白描的手法,寫他的這些人生片段。行文猶如那些戲劇家編寫電影文學劇本一般,一節節文字便留在了紙上。

每天這樣做的人很多,有的人早就将他的行動融入了文壇佳話,對我們必有所啟示。

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原來不過是鄉村的一個木匠,因為不斷地拜師學藝,努力自修,天天習作,不讓一日閑過,後來不僅能詩擅畫,其書法、篆刻俱佳。

近百年前,從湘西那種僻壤走到北京城謀求發展的沈從文先生,連高小都未曾畢業,在生活無着的劣境中,住在窄而黴的小屋裡,饑不裹腹,衣難禦寒,數九寒冬,冰天雪地,連藉以取暖的煤炭都沒有。他想喝一碗熱開水都難得,還常常的遭受店小二的白眼與吆喝,冷嘲熱諷。

他将這一切置之度外,起始用一支筆,無日無夜地寫着。一篇篇地寫,又一篇篇的寄出去。在郁達夫、徐志摩等具有良知的作家、編輯的幫助、培養下,利用自己深厚而豐富的生活閱曆,自修自磨,他的文章不斷地得到發表,近十年的拼搏,他不僅成了著名的作家,還走上了大學講台。

這種憑刻苦自學成才者,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比如大家語熟能詳的世界文豪高爾基,我們從他的自傳體小說《童年》、《人間》、《我的大學》中,知道他還未曾接受過幾年的正規教育,便不得不辍學去打工,在輪船上洗碗洗碟,有時還被人監視打罵着,依然自修了許多小說,一步步走上文學創作之路,成了世界著名的作家。

針對往昔作家所處的時代,所經曆的種種苦難狀況,孫犁先生在其《文藝學習》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

“這些人經曆過苦難,可是他們成了作家,沒有和一些平凡的人一樣,湮沒無聞。這是因為雖然他們經曆了苦難,但沒有投降苦難,沒有把眼睛從人民離開,而是懷着熱烈的心和工作的意志,來寫作,來呼喊。這寫作和呼喊,是為了愛人生,使人們了解人生,盼望人們走上快樂和幸福的路。”

孫犁先生1941年寫下的這一段話,距今也近80年矣。随着曆史的發展,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普遍享受了接受正規教育的權利,生活得到了切實的保障,這新時代的人們,雖然難免總有些不如意之處,但前輩作家那種連溫飽都沒有保障的苦難,畢竟早已了無痕了。但他們那種精神,那股韌性與耐心,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因為他們所有的成就,都是他們努力自修,勤奮創作的結果。

事是人做的,書自然也是人寫的。人隻要能識文斷字,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和進行寫作實踐,就能作文,著書立說。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那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詩文、典籍,不都是這樣來的嗎?

人,從識字始,到讀書看報,看得多了,便有了寫作的欲望,愈寫愈有興趣,愈寫愈多,日長月久,工多手熟,漸漸地,一旦寫将起來,就得心應手了。

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這個大舞台中的一員,隻要你留心觀察,就能看見别的人們怎麼出台、演唱,舞蹈。

生活也如戲文一般,有各種各樣的角色,實幹、思考、想象,或歌哭,或舞蹈,人生一切的喜怒哀樂,幸與不幸,都在不斷地演變,轉換着不同的角色。

生活中要表現的東西太多了,要寫的素材俯拾即是。每一個作者,都有他生活的環境,活動的空間,所接觸交往的人們。

這些人既有親友,同事,也有生意上的合作夥伴。觀察他們,了解他們,熟悉他們,慢慢地,你就會看清楚各式各樣的人,了解他們不一樣的性格,綜合起來,加以分析,或許就能寫出這一個,而非那一個人物來,讓人看了有點感動,有看下去的興趣。

這樣淺白的劄記,無非紙上談兵。想将自己的文章寫得好點,關鍵還是寫作實踐。寫吧,耐心寫,繼續寫。

                2019年5月7日夜

...

竹器    雁韌攝    圖片發自簡書App

...

茶器    雁韌攝    圖片發自簡書App



...

九洲江上遊    雁韌攝  圖片發自簡書App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