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詩《秋雨歎》-杜甫
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
去馬來牛不複辨,濁泾清渭何當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
城中鬥米換衾裯,相許甯論兩相直。
唐天寶十三年(754),長安城附近連降暴雨,遭遇洪澇災害,人們的生産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困苦不堪。作者對人民的苦難既充滿憐憫,又痛心不已,于是寫下這首詩篇。
連日的陰雨伴着秋風下個不停,天地間唯剩茫茫一片,好似被同一片巨大的陰雲覆蓋。
田地間往來的牛馬已經分辨不清,就連那一向濁清分明的泾河水和渭河水也已混和成一片。
谷粒生了芽子,黍穗長滿黑黴,農夫農婦們相對無言,愁苦萬狀,今年的農田是一點收成也沒有啊!
去到城中,一套質量上乘的被褥寝具僅能換得一鬥米,這個時候已經無法計較值與不值,天災時節,糧價就是這般飛漲。
此時,大唐王朝已經不是那個光輝萬丈的開元盛世,它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看似平靜的外表下隐埋着嚴重的社會危機。又疊加這個大災之年,就在次年(755),終于爆發了将唐王朝拖入無底深淵的“安史之亂”。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