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定遠艦”,緻敬甲午英雄(上)
甲午海戰清政府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被日本聯合艦隊擊敗,相信每一個國人都不會忘記。踏上停泊在威海灣畔的“定遠”艦,感慨頗深,它是全亞洲第一艘按原型1∶1完整複制的清代軍艦,其外觀與曆史原艦完全相同,昔日定遠艦的悲壯曆史不僅浮現眼前——更多精彩,歡迎加個關注,點贊評論。
北洋水師“定遠”艦,排水量:7335噸,全長:94.5米,水線長:91米,最大寬:18.3米,功率:6000馬力,航速:14.5節,屬于一等鐵甲艦。其設計以德國“薩克森”鐵甲艦的艦體方案為基礎,吸收采用英國最新式鐵甲艦“英弗萊息白”的斜連式主炮布置法,融彙二者的長處,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新式的鐵甲艦,被譽為“遍地球一等鐵甲艦”、“亞洲第一巨艦”,是亞洲國家海軍擁有的第一艘一等鐵甲艦,也是甲午海戰中清朝北洋海軍的旗艦,它見證了中國海洋上一段輝煌的往事。“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就在這艘戰艦上指揮戰鬥。
全艦分為上下五層,其中甲闆上三層為武器裝備,艙内兩層為曆史展廳。在軍艦的内部,能看到當年海軍官兵居住、工作的場所——還有西式軍官餐廳、中式廚房、軍醫院以及軍官生活區域等為遊客一一再現,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一個多世紀前北洋海軍官兵的真實生活——
李鴻章委托船政首屆留學生華監督李鳳苞在歐洲辦理訂造鐵甲艦事宜,初期意在向傳統海軍強國英國訂造,但因英方要價過高且态度冷淡,李鴻章最後決定與新興的歐洲強國德國訂造。1880年,中國駐德國公使李鳳苞與德國伏爾铿造船公司總工程師魯道夫·哈克進行商讨,決定參照德國海軍的“薩克森”級鐵甲艦來設計中國鐵甲艦。
“定遠”艦于1881年3月31日在德國伏爾铿公司的第100号船台上開工建造,工廠臨時代号“Ti 1 T”ieh Chien(第一鐵甲),8月22日被李鴻章正式命名為“定遠”。為了保證建造質量,李鴻章調派海軍軍官劉步蟾、工程師魏瀚等駐廠監造。同年12月28日,“定遠”艦順利下水。在“定遠”之後,中國又訂造了和“定遠”同型号的“鎮遠”艦,在1882年下水,二艦統稱“定遠”級軍艦。
“定遠”和姊妹艦“鎮遠”完工後,因遭遇中法戰争爆發而滞留德國無法交付,等到中法戰争結束,于1885年7月3日從德國基爾港出發,由雇傭的德國海軍人員駕駛回國,當年10月到達天津大沽,11月8日由北洋水師統領丁汝昌和津海關監督周馥接收,立刻成為北洋水師的主力。
“定遠”艦具備堅實的防護和猛烈的火力。“定遠”艦的防禦采用新穎的鐵甲堡式,由最厚達355毫米的鋼鐵複合裝甲在軍艦中部環繞出一個堅實的堡壘,蒸汽機、鍋爐、彈藥庫、主炮台轉動裝置都被遮護在其中。“定遠”的武器采取多層次集體複合布置,中遠程火力由4門305毫米口徑巨炮以及2門150毫米副炮構成,近程作戰手段由哈乞開斯機關炮、魚雷、撞角等組成。
這就是定遠艦主炮,4門由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産的1880式305毫米口徑後膛鋼箍套炮(複制品),身管長7625毫米,為25倍口徑,來複線72條,長4364毫米,藥膛1406毫米,單炮炮管重31.5噸,上炮架重6.15噸。每門炮備彈56發,用的彈藥包括開花彈、實心彈。定遠艦主炮放置在艦中部的2座露炮台内,露炮台上安裝了類似炮塔的穹蓋式炮罩,采用的是右前左後的對角線布局,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發揚火力。
您覺得北洋水師海軍實力強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寶貴看法,一起交流探讨。
- 上一篇 寂寞可喜?
- 下一篇 讀唐詩《秋雨歎》-杜甫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