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絢素、悟琢磨:以“詩”言教兩典故

...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有“子夏鑒絢素之章,子貢悟琢磨之句”,兩個經典案例,講的都是孔子以《詩經》為教材,引導啟發弟子“鑒”“悟”出《詩經》之“章”“句”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八佾》: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問道:“‘美的笑容,酒窩微動;美的眼睛,黑白傳神;潔白紙上,燦爛顔色。’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先有白底子,而後才繪畫。”子夏說:“那麼禮在後嗎?”孔子說:“啟發我的是你呀,這樣才可以與你講詩了。”)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端木賜請教孔子道:“如果一個人在貧困時卻不去巴結他人,富有時卻不态度傲慢,那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回到說:“很不錯。但還比不上這樣的人,他在貧困時卻安貧樂道,富有時卻謙虛好禮。”端木賜接着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玉石一樣的去切磋琢磨’,您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孔子滿意地說道:“端木賜啊,現在終于可以同你聊聊《詩經》了呀。我告訴你一件事,你可以舉一反三了。”)

孔子所說的“質”指的是“君子”内在具有的倫理道德品質。《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xùn)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行事的根本原則,依照禮制實行道義,以謙遜來表達道義,以誠信來完成道義。這就是君子啊!”)鑒“繪事後素”,朱子的解讀是“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人格培養如何由質而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也。悟“如切如磋”,朱子認為孔子對子貢“貧富之問”的回答是“許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子貢的“已能”是“貧而不谄,富而不驕”,子貢的“未至”則是“貧而樂,富而好禮”:前者為本然,質也;後者為修煉,文也。由“已能”到“未至”,必須經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人格修煉過程。

人人皆可為君子,人人皆有可能實現個人内在品質的升華、個人事業的成就。君子是紮根于現實生活,生長在千千萬萬普通人身上的鮮活品質。無論是科學家、教師、醫生,還是農民、工人、企業家,隻要積極向上,刻苦鑽研,以誠摯、積極的态度面對生活,以較高道德标準約束自己,便有機會成為君子。不同行業的人士都能夠通過各自的職業特點,生動展現“文質彬彬”的君子品格。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