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考試

【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今天兒子期末考,考試後他提出要出去吃一頓放松下,可惜我跟團下鄉隻能爽約,晚上八點了才回到公司,隻好寫點文字聊表心意。

       記得我剛上小學那會,每逢考試,父母都會早早起來,用煤火煮了一“鼎”豬肝面線。為什麼早早起來呢,大概那會沒有冰箱,豬肉豬肝都要早早去菜市場才能搶到。跟平時的粥相比,豬肝面線也不見得特别好吃,但也就考試這天才舍得買來吃,感覺特别有儀式感。在老家,“肝”和“官”的土話發音是一樣的,猜想,會不會是父母們希望孩子們考試考得好,讀書讀得好,将來能當官呢,這也是不得而知。

       高中時,我的母校校園内有一座孔廟。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孔廟都會對外開放,母親也會約鄰裡一起搭客車到學校拜孔子。高考前,學校還組織了祭拜孔子儀式,聽說這是母校的習俗,每屆高考都會組織。場面莊重,人很多,似乎還要分批次進入廟裡面祭拜。供品有粽子、荔枝等。也不知道母校旁邊流行賣粽子,是不是因此而起。

       高考第二天,我早早起來在校園溜達,可能因為第一天考試作文沒有寫完,心情還挺憂郁的。恰巧遇到班主任數學洪老師在孔廟前要放鞭炮,就跟我聊了幾句,讓我去廟裡面拜拜。平時孔廟是不開放的,祭拜儀式也組織過了,正常情況下學校也不會再讓學生進入廟裡面了。因此我特别虔誠地向孔子雕像行了禮,重拾信心走了出來繼續參加考試。也不知道是不是機緣巧合,當天的考試我發揮得挺好。

       與我而言,高中三年,似乎比大學四年還充實。每學期都會有期中、期末考試,特别是期中考試後還會有家長會。有一次,我期中考試退步很多,從平時100多名退到年段400多名,自覺很慚愧。高考結束後,父親來接我,在宿管房門口找了一支舊拖把的捆子幫我挑行李,主要是用麻袋裝的書本,以及涼席、被子等。坐在摩托車上,我跟父親說:“感覺發揮得不是很好,保守估計大專應該是可以的。”父親說:“沒關系,有書讀就行。”

       是呀,我也是差點就上不了高中的。初中那會,同學們都流行“古惑仔”,講義氣,打架、喝酒、追女生時有發生。我們有十二個同學結拜,有一次一個同學打傷了人,說要“跑路”在籌錢。我便把自己收藏的一二十塊舊紙币疊起來托人送給他。後來他又沒“跑路”了,但是我收藏的舊紙币卻沒有還回來。還有幾位要好的同學常來家裡玩,談天說地,幾個人一起睡木闆拼起來的床,拿出幾毛錢硬币買包子一起吃,特别開心。隻是玩得多了,成績也就起伏不定。記得父親生氣了好幾次,印象最深的是當小學教導的姑丈專程找我談了很久。最後終于努力了一把,險險地考上了高中。當時考不上是要多交錢的,這我是開不了口的。

       大學的考試就比較不被重視了。受“60分萬歲”理念的影響,我是越考分數越少。總覺得高考過了,為什麼還要考試。其實,大學是一個考試觀的分水嶺。以前,學校、老師、家長會為我們設立目标方向,會想方設法幫助我們專心高效學習,少走彎路,全力以赴。大學時,高校不像高中那樣抓成績,老師不愛管學生上課睡覺,家長主要負責每月轉生活費,我們自由了,但也迷茫了。出了社會,當我們找不到好工作、失望失戀失敗、傷痕累累的時候,才會發現,有形的考試結束了,無形的考試才是人生的主戰場。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