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二十三)

2020年5月底的時候有接到一個學生,男孩,11歲,五年級。剛接到這個孩子的時候,我很吃驚,因為基本上一個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不太樂觀的問題行為他都具備,叛逆、偷錢、厭學、沉迷于網遊、寫作業拖拉、遇到問題習慣于推诿責任等等。

所以,在接這個孩子的個案之前,我就問他媽媽,“你相信我嗎?”

我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比較佛系,“佛度有緣人”。就像名醫扁鵲所表述的“六不治”:一是狂妄、驕橫、不講道理、不遵醫囑的人,不治;二是隻重視錢财而不重視養生的人,不治;三是對服飾、飲食、藥物等過于挑剔、不能适應的人,不治;四是體内氣血錯亂、髒腑功能嚴重衰竭的人,不治;五是身體極度赢弱、不能服藥或不能承受藥力的人,不治;六是隻相信鬼神、不信任醫學的人,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陰陽并,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治病,首先要相信你的醫生。如果作為病人,你連自己的醫生都不相信,那麼醫生的結論、醫生的用藥、醫生的囑咐,你都不會很重視,這個病,怎麼容易治的好呢?醫生讓你按時服藥,你拖拉;醫生讓你好好休息,你說不定還在迪廳狂high;醫生說,你這個病要用這個藥,你可能會跑到藥店去自行選藥,甚至道聽途說,用用土方子、土辦法。治好了,說,“看我幸虧沒聽他的話,用他的藥不知道要黑我多少錢。”;治不好,說,“你看這個大夫,真的是沒水平,都是(國罵)騙人的。”

所以,不是所有的孩子我都能幫助的,我也幫助不了所有的孩子,這與什麼有關?與我們在《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十八)》的文章中提到的,父母所佩戴的“有色眼鏡”有關,父母的“有色眼鏡”又與父母的認知有關,所以,局限于父母的認知,我不得不詢問每一個到我面前的來訪者,“你相信我嗎?”

信——我才能幫你;不信——對不起,真的幫不了。

但是,隻要是個案,我獲得的100%的答案都是,“信,我當然信你。”

所以,這個孩子我接手了。可是,一個月之後,他們這個家庭便放棄了。

無獨有偶,我還有一個朋友,她家的姑娘今年初二,據媽媽說,學習成績不是太好,中遊水平吧。為了讓姑娘能夠考上一個好一點的高中,語數英三門主科就不說了,另外還有物理、地理、生物(因為會考)也報了補習班。當時的我真的是驚呆了,孩子補的過來嗎?身體能受得了嗎?需要補這麼多科目嗎?

于是,我讓孩子做了一個簡單的成績分析。分析下來,孩子的地理、生物換算成百分制大約85分左右,孩子的物理、數學、語文、英語雖然不算太好,但也不是太差,大約換算成百分制都可以達到75分左右。所以我建議,地理、生物就不要補了,砍掉吧,浪費錢,也浪費時間和精力,至于語文、英語按照她的程度可以補一補,數學、物理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很快成績就能夠提升起來。

但是,一個月之後,她們也放棄了。

為什麼?其實,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很多家長,明明知道科學的教養方式是科學的,是一定對孩子有好處的,方向是對的,很多家長嘗試了,也是有一定效果的,為什麼堅持不下來呢?

後來,我終于整明白了,原因就是——目标。

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有目标不是對的嗎?就像大海航行,沒有燈塔,沒有羅盤,你就不知道會行駛到哪裡,說不定原地轉圈呢?

但是,我們父母跟孩子在讨論學習進步的目标時,往往會抽象的說,“努力學習”、“主動學習”、“持續進步”,首先,這不是一個好目标,因為它不明确。

其次,即使有一個明确的目标,可能這個目标依然不是一個好目标。比方,對于一個數學底子比較薄,學習數學比較困難的學生來說,想要突破數學成績,具體的目标,家長和孩子可能會制定為“這次期中/期末考,數學進步2個名次”,或者“下次數學考試,數學成績提升10分”,又或者“這次考試,我們考及格,好嗎?”雖然我們明确了目标,并且在目标之前也附加了一個實現的期限,但是,附加時限的目标可能會帶來極大的風險。

如果我們給目标附加了一個時限,那麼它的後果可能是:一旦期限到來後,目标沒有實現,是不是意味着我們做的不夠好?我們不夠努力?我們要承擔目标沒有實現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壓力,尤其是我們面對目标沒有實現時,我們要承擔那種失敗的壓力。不僅是孩子,父母也會承擔相應的壓力。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明明知道科學的教養方式是科學的,是對孩子有好處的,是對的,很多家長嘗試了,但是家長也堅持不下來的原因。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從兩個認知屬性上進行轉變,其一,我們對失敗的認知。這點我在《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二十)》裡已經詳細的跟各位闡述過了;其二,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更專注于“有關孩子學習成績提升的體系建設”,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完成成績提升的目标。有目标是好事,但是,如果我們過分專注于目标,實際上可能會降低實現目标的可能性。

目标是一次性的事件,你實現了目标,事件實際上就算完成了。而,體系則不一樣,它是讓你目标實現的方式、方法。體系是你為了實現目标而遵循的基本過程,它們能夠引導你朝着目标不斷前進。換句話說,如果目标是一段旅行的目的地,那麼體系就是如何到達目的地的一段旅程。

比方,我很胖,160斤,現在我想減肥,減掉20斤,那麼,減掉20斤或者體重達到140斤就是我的目标;而均衡飲食、經常鍛煉就是如何減掉這20斤的體系。下次考試考及格,達到60分,這是目标;每天認真聽課、獨立完成作業、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就是保證“我能考試達到60分”的體系。

一旦你擁有了一個良性的、健康的體系,那麼目标就不再是必需的了。注意啊,在這裡,我們并沒有說目标沒有用,相反,我們依然相信,擁有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就不知道自己需要建立一種怎樣的體系。

但是,如果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目标之後,還繼續專注于目标,就隻會适得其反。因為,當我們在追求一個特定的目标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不斷地的經曆失敗。就像剛剛減肥的例子,每次我減肥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所以,我現在依然是一個胖子,為什麼?假設我的目标是減掉20斤,但目前我隻減了10斤,這就意味着,我努力了很久,但是依然還沒有實現我的目标,哪怕我減掉了15斤,我還是沒有成功實現我的目标,這可能就會下意識的導緻我情緒上的一種沮喪或者痛苦,因為我沒能實現自己想要的目标。如果我們實現目标的時間很長,那麼,沮喪和痛苦的感覺就會常常讓我們放棄目标。所以,從長期來看,那些專注于過程的人(建設系統的人)往往會做得更好。

麒麒(我的兒子)的學習就是這樣,從一上學開始,我們就給麒麒定了一個小目标,門門功課在90分以上。“90分是标準線,隻要在90分以上,爸爸媽媽就認為你前一段時間學習的還不錯,考試成績就是OK的;如果下降到90分以下,那麼爸爸媽媽就要和你好好的聊聊天了。”但是,這隻是一個目标。偶爾,麒麒的小測試會低于90分,我們從沒有因為達不到這個目标而責怪過他,更多的是,我們注重于麒麒的學習态度,注重于他學習的效率、聽課的認真程度、自學的效果、以及遇事思辨的過程,也就是注重于“如何讓孩子學習更好”的這一體系的建立。

有次英語的期末考試,考卷上有一道聽力題,是根據你聽到的句子選擇合适的圖片。卷子上的圖片是一隻小狗叼住了一個人的手腕,但當時題目給出的句子是,小狗咬住了一個人的胳膊。面對這個題,麒麒首先考慮到,手腕不是胳膊,手腕有手腕的單詞,胳膊有胳膊的單詞,那麼這道題應該判錯。但是,手腕和胳膊很近啊,有可能在這個題目中是一個意思,所以他不能确定,又舉手問了老師,老師說,你的想法是對的,圖上畫的是手腕,不是胳膊,所以老師的結論更加确定了麒麒的想法,于是麒麒毅然把這道題判做了“錯”。但是,就因為這道題,最後麒麒沒有拿到英語科目的滿分卷。

回家之後,麒麒有些沮喪,我告訴他,實際上,這張卷子在爸爸的心裡,就是滿分卷。為什麼?因為當你對卷面産生疑問的時候,你所有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全是正确的,沒有一個細節有錯,這就很值得讓爸爸滿意,爸爸更注重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簡簡單單獲得一個正确的答案。況且,這種模棱兩可的考題,在重要的考試中,比方中考、高考中是一定不會出現的,你沒有必要為此而擔憂。所以,回想我自己教育孩子的過程,以及學習、涉及到的很多家庭教育的知識,以及很多專家的論證,仔細推敲,你都會發現類似的痕迹:重體系,而輕目标。所謂教育孩子就是“牽着蝸牛在散步”,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回頭再來看看我們開頭時提到的那兩個家庭,我們在《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六)》中提到過:和大多數父母所想象的很不一樣。父母認為,孩子的學習成果,也就是最終的分數,可能大緻是這樣的:與孩子的智商、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的效率(上課聽講、寫作業的認真程度、投入在預習和複習上的時間)以及是否參加課外輔導班有關。但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我們認為,影響孩子考試成績的最終因素,與孩子的流體智商有關,與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鍊接有關,與孩子和社會之間的鍊接有關,與孩子和自我的内在的鍊接有關,與學習方法有關。

也就是說,孩子最終的學習成果,與流體智商和三大連接水平以及學習方法之間是有關系的。所以,要想解決這兩個家庭中孩子遇到的問題,并不能通過簡單制定的目标和參加補習班來解決,所有的問題都是架構在三大關系和學習方法上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我們作為父母想迅速解決孩子的問題,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們把眼睛一直放到“我的孩子怎麼還沒有變化”,“我的孩子的學習成績怎麼還沒有提高”,過份的關注于這些目标,往往就忽略了一個“讓學習成績提升”的完整的體系建設。正是因為體系的建立需要時間,同時,家長緊盯的目标也沒有那麼容易完成,所以,這種完不成目标的沮喪、失落和失敗的心情時時萦繞着家長和孩子,最終導緻很多家長在沒有建議好體系之前就草草的放棄了事,也就是很多家長抱怨家庭教育“是雞湯,沒有用”的根本原因。

我是麒麟爸爸,曾經在一線教書十餘年,現在側重于精研未成年孩子心理因素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關注亦無不可,謝謝大家,我們下期再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