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西安的青龍寺

鄭重聲明:此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以前我就說過,沿着著名的西影路,從鐵爐廟出發,沿途依次經過的乃是新疆三所、觀音廟、北池頭、市委黨校、雁引路、大雁塔南廣場、大雁塔。陽春三月,正是北國初春時節,踏青賞美景那是極好的。就連杜甫也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一路上,無論兩邊的道旁樹,還是路中央綠化帶,以及大雁塔廣場上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裡,都栽種有或紅或粉或白的櫻花樹。一到每年的三月份,樹木剛吐出細碎的嫩芽兒,舒展開柔軟的身子,滿樹滿樹的櫻花,如火如荼,争奇鬥豔,仿佛秦腔裡花旦的水鑽頭面,晶瑩璀璨,光彩照人,仿佛空氣裡都飄浮着香味與甜味。一陣風過,落英缤紛,落紅成陣,極容易觸動了人們内心深處最為柔軟的部分。

西安人都知道,要看櫻花,還得去青龍寺。

四叔告訴我,目前我們腳下這塊地方,古時候叫樂遊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漢初年漢宣帝在此建立樂遊廟——這裡埋葬着漢宣帝第一個皇後許氏。因為“苑”與“原”諧音,樂遊苑慢慢地被人傳為“樂遊原”。樂遊原,地處長安城南,是唐朝長安城内地勢最高處。一直到中晚唐之交,樂遊原仍然是長安人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便于覽勝抒懷,文人騷客經常來此登高作賦。唐代詩人們在樂遊原留下了近百首詩文,曆來為人們所稱道的就是李商隐的那首《樂遊原》: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李商隐一生陷于牛李黨争的政治漩渦,屢遭排擠,困頓潦倒,可以說是郁郁不得志。大唐帝國遭遇了安史之亂,雖然最終被鎮壓下去,但各地藩鎮卻又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彼此攻伐。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江湖之遠,民不聊生。雖然後來偶有中興之象,但那已是日薄西山之下最後的餘晖而已,此時早已不複當年盛況。想當年太宗站于端門之前,興奮地說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彼時大唐那是何等興盛!少陵野老也在《憶昔》中寫道: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

青龍寺就在樂遊原上,據說前身是靈感寺,建于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唐龍朔二年複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改名青龍寺,又名石佛寺,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庭。1996年,青龍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聽四叔說,當年他曾擠在人群中親眼看到劉曉慶在這裡拍攝影視劇,我猜該劇應該是《武則天》。當然,大明星劉曉慶我沒有見過,如今隻說一說民間的青龍寺。

鐵爐廟一村最邊上有條小路,直達青龍寺的一個小門。每次四叔外出幹活,趁着大好晨光,我就由這條小路進入青龍寺。

那時候青龍寺基本對外開放,除了那些高大的木建築塔樓,寺裡和尚做功課的禅房,再就是部分大殿隻有進香的施主經由接引僧領着才能走進去瞻仰佛陀塑像的真容,其他地方我都走了個遍。在我眼裡,這裡倒像一個遊樂場,一個市郊公園,一個老百姓用來散步、鍛煉、交友、談心的地方,也就是修身養性、聯絡感情之處。在這裡“佛、法、僧”被邊緣化了,一切生命都平等地沐浴在熹微的晨光之下,伴随着悠揚的晨鐘之聲,被覆蓋了一層安甯、祥和、自然、随心的光芒。不由讓人想起了盛唐常建的那首《題破山寺後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俱寂,惟餘鐘磬音。

你看,不知名的鳥兒在樹上鳴唱,呼朋引伴,展示歌喉。池塘邊上随意點綴了巨石,幾尾肥胖的錦鯉正在池水中快活地遊來遊去。這又讓人想到了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裡的佳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人人都說洛陽牡丹好看,不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就是“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我看西安青龍寺内的牡丹也不遑多讓。一支支,春暖花開;一行行,花枝招展;一片片,花團錦簇。此外還有芍藥、月季,一個個精神抖擻,力争上遊,像是手牽着手肩并着肩身着彩衣的明眸善睐、顧盼生姿的舞女,在花海中搖曳,遊行,讓人眼花缭亂,不知道該看哪一朵才好。

不時有女子小心翼翼地穿行在這片旖旎的鮮花當中,挑選心儀的風景,然後合影,留念。咔嚓一聲,時光被定格在一張精美的相片裡。

有人彈起了心愛的手風琴,兩鬓斑駁,搭配黑白的琴鍵,相得益彰。他完全處于忘我狀态,沉浸在優美的旋律和嘹亮的歌聲當中。老曲子,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面前按照“前一後二”隊形站着三個身穿紅色呢子大衣的女性,臉上擦了粉,嘴唇塗了口紅,身材颀長,身量苗條,擡起右手臂,手指尖與肩部齊平,正在跟着音樂的節拍演繹這首老歌的美聲唱法。看得出來,她們不是業餘愛好者,應該是從合唱團退休下來的老藝術家。

太極拳極為常見,這也是四叔的愛好之一。不管是陳氏,還是楊氏,無論四十八式,還是二十四式,隻要你走進隊伍當中,踏着錄音機中傳出的音樂節奏,跟着仙風道骨的老先生有模有樣地學習。老人家從不會“敝帚自珍”,看你動作不标準,不得要領時總會停下來,耐心地跟你講解,并且糾正你不到位的地方。從攬雀尾、單鞭、白鶴亮翅到搬攔捶、如封似閉、野馬分鬃,一來二去,你們也就熟悉了,叫一聲老師也就不為過了。老師傅精神矍铄,笑起來滿臉褶子,眼睛能眯成一條縫兒。在他身上,你幾乎看不到光陰的足迹,無論光輝的過往,峥嵘歲月,還是不堪的回首,屈辱磨難,久經時間的蕩滌、沉澱,此刻隻剩下純良敦厚,溫文爾雅。除了播音設備,他還帶了一個保溫杯,空閑下來喝口水,坐一會兒就收拾家當,準備回去。

太極扇、太極劍、長棍、大刀這些冷門也有人涉獵,并且耍得有模有樣。不過人家講究一個自娛自樂,不需要觀衆。一旦完成當天的鍛煉任務,将器械分拆,裝進背包裡,不與任何人搭話,就那樣頭也不回地從正門出去了。

廣場舞依舊方興未艾,定然随處可見。這個群體人數最多,大爺大媽居多,還有年輕一些的家庭主婦,閑着沒事,也來參加晨練,大概有三四十号人。他們分為三列站定,同樣帶有充電的播音設備,同樣有組織者與“領舞者”,主打一個活動筋骨,強身健體。耳旁不時傳來他們拍掌、擊臀的聲音,嘩嘩啦啦的,不敢說整齊劃一,但也沒那麼嘈雜。

晨跑的小夥子,滿頭大汗,浸濕了後背,但仍在咬牙堅持。相互依偎着漫步于林間小道的年輕情侶,耳鬓厮磨,竊竊私語。男的沉穩,穩如泰山,女的機靈,如百靈鳥,或爽朗或清脆的笑聲遠遠地傳來,驚起一陣飛鳥。

“人間最美,最美不過夕陽紅”,如此良辰美景,怎麼少得了攜手與共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老年人呢?耄耋之年,步履不再矯健,但勝在相知相守,就如上面覆了薄薄一層灰的爐火,底下依然是滾燙的心,不滅的情。這時候想到了郭沫若《爐中煤》裡的那句“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葉芝《當你老了》中經典的句子頓時浮現在你的眼前——“愛情是怎樣逝去,又怎樣步上群山,怎樣在繁星之間藏住了臉。”

青龍寺并非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相反,它接納并融入世俗,充滿了人間煙火之氣。每隔一段時間,此地就會舉行廟會活動。在這裡,陝西乃至全國各地的小吃,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如岐山臊子面、韓城饸饹、關中鍋盔、西安甑糕、秦鎮米皮、蒲城石子馍、桂林米粉、武漢熱幹面、重慶酸辣粉、山東雜糧煎餅、長沙臭豆腐等。好玩的東西當然也不少,主要的面向對象還是小孩子,如跷跷闆、滑滑梯、碰碰車、旋轉木馬、親子火車、水上樂園等。

聽四叔說,每年臘八節,寺裡還會“放粥”。這應該是從舊社會流傳下來的規矩,每逢災年免費向貧民施舍米粥。現在年景好了,餓肚子的人幾乎沒有,但人們排隊前去“領粥”,為的是沾一沾那份福氣。

要走進并且親近青龍寺,還是要直視它佛性的那一面。不去理會園内600多株好些個品種的櫻花樹,不去理會三層仿古閣樓的正殿雲峰閣,不去理會為紀念中日友好先驅、日本遣唐僧人空海而建的“空海紀念碑”,但隻說紅牆金瓦的寺院,煙霧缭繞的前殿,碩大如鼎的香爐,密集如林的香火,枝繁葉茂的大樹,以及樹枝上綁縛、纏繞、懸挂的不計其數的紅色飄帶。

我一一從樹下經過,這些樹仿佛聆聽了足夠多的佛經教義,也變得諱莫如深起來,看着蒼翠欲滴,其實虛懷如谷,内裡大有奧義。借着溫暖和煦的春日陽光,我随意看了幾個,大多是表白心儀女子,祝願考試通過,希冀家人平安。《孟子》裡說得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再看看古代先賢,哪個不是胸中懷揣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處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再看看不遠處的牆壁上,地藏菩薩發下的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無比讓人悚然動容,感佩不已。

離開青龍寺時,我在心中随意诹了一首《題青龍寺壁》:

化紙焚香心誠虔,煙裡木魚聲聲遠。

求佛樹上滿功業,十萬紅帶十萬願。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