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母親節前夕
如今,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獨立女性越來越多,女性的選擇也越來越多。然而,一名女性,無論怎麼選擇,身處什麼位置,背後都會有無來由的不同層次的被讨厭、被質疑。這是認知誤區,是曆史遺留的問題。
我很清楚它的存在,它一直存在,過去、現在,還有很長的将來。即使很多女性同胞堅持說“男女平等”,甚至“陰盛陽衰”等等,但是在現實裡,不論是家庭、職場,還是社交,恐怕很難否認,女性被要求這、要求那的五花八門的條條框框無處不在,而關于男性,就少很多。最簡單的例子,所有的八卦裡面,無論是現實中,還是在網絡世界裡,被讨論、被評價、被眼神的餘光注視的,大多的是女性。女性的外貌、衣着、言行、職業、家庭、地位、社交,仿佛都會成為“背地裡”的話題。不過,這個“潛規則”并不潛,人人都知道。尤其是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各種爽文、爽視頻、爽直播,很多女性被動或主動成為主角,像個玩物一樣被關注、被玩弄。然而,在這樣扭曲的社會關系裡,很多被關注者卻越行越遠。我極其讨厭這樣的一團糟的局面,然而我又立馬平和地接受,這就是現實。我的内心世界不再因為外界的影響而起伏不定。
很有趣的是,當我正視它的存在後,我發現,這個世界,唯有自然規律、自己的内心,才是最真實的、唯一的、長久的,所有外在的一切,妝容、物質,都不過是根據自身内心的需求,可增可減。所以,一個獨立的女性,首先應該是精神獨立,精神上不依靠父母、親友、配偶,不依賴權威、被關注、流量,隻依賴自己赤誠的心;再是經濟獨立,經濟上不依靠他人,不依靠外表,即使有美麗的外表,也要靠實力和尊嚴謀生。最終,才會有人格的獨立,即真正的獨立。
而關于經濟上不依靠他人,往往被誤解,其中一種誤解就是,“婚姻中如果女性全職,就是依賴配偶。”
我曾經也這樣認為,所以婚後十幾年的人生就是兩部分:獨自帶娃,兼顧工作。早期那些年,我對自己的狀态是感覺很開心、很幸福的。但是在2021年前後,我漸漸發覺,我在身體與心靈的内耗中被動型痛失自我。雖然我懂婚姻法,但我還是下意識這樣認為,因為社會中大量的聲音告訴你:“你不能不工作。”所以,在我再三權衡辭掉工作之後的兩年裡,備受精神的煎熬。有一天,我的父親乘火車來武漢看我了,他給我講述了他年輕時的經曆,他的一句話讓我找到了永遠的知己。他在年輕時,經曆過“喊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的絕望,但是他的“了不起,就賠上我這條命嘛”這句話,讓我瞬間無比幸福。他就是海明威筆下的那個老人,“甯願被摧毀,也不肯被打敗。”我對生命的價值,也是如此。我珍愛生命,但絕不苟活,我要讓自己的人生,人間值得。是選擇家,還是選擇工作,我現階段要有所取舍,因為此時,客觀條件下,對于我這樣的遠在他鄉、無依無靠、普通老百姓的小家庭,魚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家才是我的首選。所有不同工種的工作,對我來說,不過就是“掙錢”。隻要不在乎“尊貴的文化人”的面子,我的就業範圍就很廣,我的前面一片海闊天空。所以,我毫無懸念地選擇了家。在這一點,我和父親驚人的相似:一段人生的結束,便是另一段光明的開始。
我雖然和他老人家一起經曆過那段無比艱辛的歲月:父親貸款而得、為我們一家人謀生的拖拉機被轟炸,一夜間債台高築、一貧如洗。但我從來沒有感受到父親的焦慮,因為,我在收拾他的“保險箱”(一個紅漆大木箱子)時,拜讀過他親筆寫的信件,浏覽過他的一些“絕密”文件。其間,我隻感受到他在辦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與各種“有頭有臉”的人物斡旋,讓小小的我覺得很驕傲!我下意識也要成為這樣了不起的人!那以後,父親經曆了很多很多前所未有的挫折……他從頭再來,常常帶領我們一家人自己打草鞋……但是那時候我并不懂父親的處境,我反而覺得一家人一起打草鞋的時光,自己穿上草鞋背着書包在泥濘的山坡路上飛奔、跳躍的時光,是多麼的快樂。這是父親給的,也是自己給的。這就是生活,有家有愛的生活。多年後的今天,在我經營婚姻、家庭,面臨工作與家庭的抉擇選擇了家庭時,在我的精神世界崩塌、重啟但依然很脆弱的那段時間裡,父親來看我了,我再次遇見了這份久違的快樂。那一刻,這份快樂是我們彼此的:“爸爸,謝謝你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給我講述你曾經的親身經曆與感受,你那時的精神世界就是我此刻的心境!”
父親成為女兒的知己,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這是我今生的财富、畢生的底氣。
我忽地發現,“婚姻中如果女性全職,就是依賴配偶”這種潛意識是曆史遺留的性别歧視問題,給女性帶來了自卑感的誤區,給男性帶來了優越感的誤區。恰恰相反,如果一名女性能夠割舍曾經視為生命的價值觀,勇敢、清醒地建立合乎時宜的、新的價值觀,這說明她是好樣的。我遇見過的這樣的女性,她們為了家而辭去非常好的工作,是我所折服的。再者,如果婚姻中的全職女性能在全職中感受到自己實實在在的價值和家庭的幸福的話,那麼說明,她有着相當的管理能力,管理自己,管理家庭。一位能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女性,我想,她永遠都是社會的主力軍。修身、齊家、治國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與此同時,也說明這個家庭中的男性是非常成熟、穩重、健全的,這也是在婚姻的曆練中形成的,而非在年少時期。在婚姻的磨練中,男性懂得了尊重、責任、自制與愛家人,而不是把自己當世界的中心。這種新的成長的産生,必定建立在有所轉變的基礎之上。而這種轉變,不分高低貴賤,不分誰先誰後。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進化,誰進化誰幸福。所以,在女性全職的婚姻裡,依然是彼此獨立的,隻要女性的出發點站得高、望得遠、有格局,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找到自己的支點,成就自己的選擇,不被曆史的遺留觀點先入為主,不被誤導成真的去依賴男性。
其實,在婚姻中,家庭結構不論是什麼樣的,都不應該成為讨論女性的話題。可是,還是那句話,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很長的年代裡,女性還是會不停地被讨論、被追問,因為,總有一些人,喜歡戴着有色眼鏡看世界,借此找到心裡的平衡。
總之,婚姻中的女性,是相當了不起的。婚姻,可以讓她體會其帶來的非凡的毅力的磨煉、培養與人生的二次成長;用真心、用深情、用精力、用時間、用生命經營婚姻的女性,能體會到獨立女性忍痛割舍原生家庭的依靠、跳出曆史傳統桎梏的那份平和、幸福與獨當一面;婚姻中自律、克己的日常訓練,婚姻中創造幸福的日常訓練,讓她學會擺脫對父母、對配偶、對孩子的期待,如莫言所說,“在關鍵的時候拿得起,在必要的時候放得下”,擺脫任性給自己帶來的苦惱。這就是成長與成熟。
我想,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無權期待任何一個他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做好獨一無二的自己,才是終其一生的使命;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如果對他人可以做點什麼,那就是,謝謝他人的存在。
所以,識别這一誤區的男性,會發自内心地謙卑;識别這一誤區的女性,會發自内心地自信。他們懂得,無論自己是什麼身份、職業,身處什麼位置,本質上,與他人都是同類,自己不會比任何一個同類的物種高貴,也不會比任何一個同類的物種低下。劉亮程的有一句話很有趣,“所以卑微的人總要養些牲畜在身旁方能安心活下去,所以高貴的人從不養生畜而飼一群卑微的人在腳下。”他在這句話裡,巧妙地展示了一種人格障礙:靠他物、他人的順從而獲取心裡平衡的不健全人格。而真正健全的人格,應該是,站在生命的台階上,不論是擡頭,還是低頭,都有一顆平和的、平視的、感恩的心。
我見過一些優秀的男性,下意識克制自身作為男性在家庭、社會的“優越感”,彬彬有禮、平易近人;我見過一些優秀的女性,由内而外地平和、幸福與自信:“我呀,就是一個圍着鍋台轉的女人。”其實,我知道,在所有的簡單的幸福的背後,都蘊藏着一個真理:真理,不是在名人傳記裡,不是在曆史的記載裡,不是在流量時代的被關注裡,不是在權威裡,而是在,此時此刻、自己的真心裡。當然,首先,自己要有一顆求真的心,并能被自己識别、捍衛。
順便還說一下,任何一個家庭,不論家庭結構是什麼樣的,都不是家庭命運的關鍵,都不是家庭的本質問題。一個家庭的核心素養,應該是作為夫妻的男性與女性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各盡其能、彼此成長。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彼此想擁有一個美好的家的前提之上的,如果有一方沒有建立一個美好的家的這個意願,那就另當别論了。總之,夫妻同心,其利斷金。至于能一起走多遠,那不是一個科學的提問,那是人們貫來對未知的焦慮。
最後,我補充一句,送給每一位女性:當你認認真真、健健康康、合法合規地做着适合自己的選擇,過着适合自己的生活時,如果不小心成為别人的話題,那麼,這不是你的問題,是别人的問題,甚至是在今後很長一段年代都存在的社會的問題。你唯一要做的是,當某些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給你帶來焦慮時,“下意識養成習慣不去想它”(陳嘉映教授這樣說過)。後天就是母親節,提前祝每一位母親,也順帶祝每一位女性,發自内心地快樂:僅僅你生命的存在,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靜下來,感受自己的存在!天空有沒有飛鳥的痕迹,我都來過!
2024.5.10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