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重新找回自己》

...

【基本介紹】

《重新找回自己》,作者陳海賢 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2024年1月出版,15.5萬字。

陳海賢,浙江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師、心理作家,得到App課程《自我發展心理學》《親密關系30講》《家庭關系21講》《自我轉變50講》主理人。代表作品有《了不起的我》、《幸福課》、《愛需要學習》。

此書2017年首次出版,書名《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此次作者做了大量修訂,除了文字的修正和素材的更換外,每章最後增加了“多年後的回望”環節。

全書分為自序“重新找回自己”,以及9章,其主題分别是;假想的自我和真實的成長、更大的世界和眼前的生活、理想與平庸、匮乏與不安、愛與孤獨、拖延還是不拖延、空虛和意義感、接納與改變、結束與開始。

這些主題都可以歸為同一個主題:人的自我尋找。所以,可以說本書講的就是那個艱難的尋找自我的過程。

【撷取摘要】

1.

成長型思維的底層是自我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的存在不是因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是因為“我有很多可能性”。

2.

要進入成長循環,需要做到以下四點:①進入真實世界。②突破自己身上的殼。③把握關系以外的内容。④思考“怎麼做”,而不是“是什麼”。

3.

“答案不在你的頭腦裡”,而在互動中。無論是與他人建立關系還是刻意練習,本質都是跟外界的一種互動。

神經質的本質,就是用頭腦中“想的痛苦”,來逃避現實中“做的難題”。

為什麼我需要一個理由?直面自己的問題所帶來的挫折感實在太痛苦了,我想找個理由躲起來。

“能力從來不是判斷你要不要做一件事的理由。不是等能力夠了你再去做一件事,而是通過做這件事,讓你的能力長起來。”

“‘怕’的辦法就是‘不怕’。如果你問我,‘不怕’算什麼辦法呢?我就會問你,‘怕’又算什麼問題呢?”

“雖然我想……但是我怕……”這樣的句式,為什麼不能反過來說“雖然我怕……但是我想……”呢?

4.

不去管别人的評價是否公允。當我真的把它當作一種反饋而不是評價時,我就獲得了一種自由,從挫折中解放出來,去享受成長的快樂和自由。

怎樣才能把批評當作反饋呢?這需要你去把握關系以外的内容。

相比于風格,反饋的内容是否合理,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我們不去理解批評或者表揚的内容,不去讨論内容,而隻是讨論形式,其實也就沒有意義了。

批評把重點指向了“關系”,而反饋把重點指向了“内容”。

把批評當作反饋的關鍵是什麼?是我們要相信并且理解和把握,關系之外還有一些重要的内容。隻有把自己從特定的關系中拔出來,你才會問自己:“對,這是一個批評。可是他想告訴我的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問:“對,這是一個批評,他對我到底是什麼态度?”

5.

解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處理,但處理的不是事情,而是情緒。解釋讓情緒有了一個安放的空間。

解釋的重點是這件事“是什麼”,而處理的重點是這件事“怎麼辦”。解釋隻需要在頭腦中發生,而處理卻需要你走進現實。

解釋就是人最大的心理舒适區。作為理性的動物,我們太容易給自己一個解釋,來告訴自己改變為什麼很難,從而逃避改變的責任

6.

如何承擔起改變的責任?很重要的一點是,你需要意識到,這件事“與我有關”。隻有意識到你是改變的主體,你才能發揮作用。

“與我有關”是一種無關對錯,而隻是尋找出路的思維方式。

解釋的話語主要功用是“求安慰”,而處理需要的是“求改變”。

7.

判斷一段感情如何,在關系外的人和在關系裡的人,其看法是不一樣的。在關系外時,我們心裡都會有很多道德準則,這構成了我們内心關于感情的“應該”。離這段關系越遠,這種應該就越清晰和堅定。但任何一種“應該”,都不會比現實中的兩個人更重要。

這是另一種成長型思維:不是着眼于“應該”,而是着眼于遇見問題,我們該怎麼處理,并相信關系會随着我們的處理而發生改變。

家庭治療大師薩爾瓦多·米紐慶說:“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複能力的家庭。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沖突、沒有問題的,隻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複沖突、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8.

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的核心,不是你用人格量表測得的人格特質,比如内向還是外向。人格的核心,其實是一個故事。

我們的意義感,通常來源于對這個人生故事的理解。

當我們接受一個故事作為我們的人生範本的時候,我們也接受了這個故事背後所隐含的假設。比如,當我們用龜兔賽跑來比喻我們的人生時,這一比喻同樣隐含了我們對人生的一些信念:人生是一場賽跑、比賽就有輸赢、強者赢弱者輸……

9.

從成長型思維的視角看,我更願意把自我比作一條河流。源頭固然很重要,但河流最終的形态如何,取決于它在流向大海的途中會遇到哪些山坡、丘陵、沙漠……它怎麼面對障礙,以及選擇在什麼地方拐彎。真實的自己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是我們在跟環境互動,應對困難,做出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塑造出來的。

10.

樹是關于成長最好的隐喻。你可以畫一棵生命樹,來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無論你畫的樹是什麼樣的,它都應該包含樹的完整結構:

(1)樹根。樹根是樹成長的來源。在這部分,寫下你來的地方,包括你的國家、民族、家鄉、家庭……思考這些對你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2)樹幹。樹幹是樹成長的支柱和力量。在這部分,寫下你的優勢、美德、特長、愛好……思考蘊含在你身上的這些資源,如何幫助你克服困難,獲得成長。

(3)樹枝。樹枝在樹幹上抽枝發芽。在樹枝上寫下你最近五年希望達到的願望。這些願望不像“幸福快樂”這麼抽象,而要像“找一份新工作”或者“買一輛車”那樣明确具體。

(4)綠葉。在每片綠葉上,寫上一個曾經在你生命中出現過、對你産生了積極影響的人。不要寫一類人,如同學、老師,而要寫某個特定的人。

(5)果實。果實是你生命中的禮物。所有你擁有的,并感恩的東西,比如:健康的身體、美滿的家庭……

11.

“情境的誤用”比“思維的标簽”更符合成長型思維的精神。

有時候我們不想努力,不是因為我們吃不起努力的苦,而是因為我們承擔不起這種“追求配不上的東西”的羞愧。

12.

夢想的實現當然是稀缺品,可是生命本身是更重要的稀缺品。如果你還能聞花香,嘗美味,聽音樂,能和家人、朋友交談,能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中感受存在,那你就生活在富足裡。

你是否因為過于執着于夢想,而看不到生活的其餘。如果你看不到生活的其餘,那就否定了生活。

心流能讓我們更好地體會自己活着,而心魔卻會抹掉目的以外的東西,把生活變成實現目的的工具,哪怕這個目的叫夢想。

不是别的,你的生活,才是你最大的成就。所以好好過它。

13.

所謂遠方,它最重要的含義不是“遠”,而是“不同”。人總會向往遠方,因為它意味着跟現實生活不同的可能性。

遠方是現實生活的反面,反映的是我們内心的“求不得”。我理解的精神内耗,是當理想和現實出現巨大的落差時,我們既無法接受現實,也沒有辦法追求理想。我們在被卡在中間,進退兩難,痛苦掙紮。

14.

一件事是不是瑣事,并不是由這件事的性質決定的,而是由你對待它的态度決定的。如果你不輕慢它,以莊重的态度對待它,那它就是重要的事。

評價并不總會帶來“意義感”。有時候,意義感是我們沉浸在一件事中體會到的。但評價卻經常帶來“無意義感”。“無意義感”的意思大概是,我們想去更多的地方、見識更大的世界、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可瑣事不僅沒辦法帶我們去,還阻礙我們去。

一行禅師曾說,很多人總是容易把做“正事”的時間看作“我的時間”,而把做瑣事的時間看作“占用了我的時間”,好像因為瑣事,那一段時間不再屬于我了。實際上,陪伴孩子的時間和修行的時間一樣,都是“我的時間”,

古人說,盡人事,聽天命。說的是,做我們能做的事,把命運的部分交給命運。這裡面有一種信任在。這種信任并不是對“公平買賣”的信任,而是死心塌地交付給命運。不是“隻要我努力投入,上天就會給我回報”,而是“即使上天不給我回報,我也會努力投入”,因為過程已經給了我們回報。

15.

“平庸”這個詞,有特别豐富的含義——你隻要看它所對應的反義詞就知道:奮鬥、獨特、理想、才華……這些詞的含義,一半指向生活态度,另一半指向自我标簽。

接受平庸所邁出的關鍵一步,不是放棄努力,而是放棄對自己的幻想,回歸現實。

自我決定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理想的工作應該滿足三個條件:安全感、勝任力和自主性。簡單說,就是物質上有保障,能發揮才能和潛力,還能自己決定一些事。

16.

假裝努力?從關注目标實現到關注努力,再到關注“努力的感覺”,努力逐漸變成了“對努力的模仿”。人們想要“努力”,僅僅因為努力看起來像是那麼一條路,一條能拯救他們的路。

17.

“他其實不是窮,他隻是那時沒錢”。貧才是沒錢,而窮是困窘。

貧窮是怎麼帶來匮乏的?匮乏大部分是從“不安”開始的。這種“不安”變成了内心裡最深刻的印記。

因為窮過,你比别人更怕輸。不管有沒有險惡的敵人,你都需要自己緊繃着神經,一直處于戰鬥模式,隻有随時看得見進步,你才會心安。

你的努力,不是為了達到某個具體的目标,而是為了擺脫你内心的不安。

為什麼我們甯可要宏大的計劃,也不想要微小的進步?因為隻有宏大的計劃,才有緩解焦慮的作用。而微小的進步,雖然真實,卻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

糾結的本質是匮乏。匮乏會讓我們覺得,我們資源有限,無論在時間、金錢、精力還是友情上,都不能犯任何錯誤,浪費一丁半點。哪怕是最小的選項,也事關大局。

要生活好,我們需要給那些我們既無法掌控,又十分敬畏的東西留下空間——你可以叫它神、命運,或者簡單點,叫它運氣。但你卻試圖把握這些不确定的東西。你大概不相信,這些東西會站在你這邊。

18.

“父母終身在等孩子的一句感恩,孩子卻在等父母的道歉”?

換位共情一下,“你媽媽在期待一個‘聽話懂事’的女兒,你讓她失望了,所以她對你有很多怨言。可是你又何嘗不是在期待一個‘通情達理’的媽媽呢?這樣的期待,到底誰比誰更正義呢?”

19.

壓力是拖延症最大的盟友,甚至可以說,拖延症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壓力管理的問題。

完美主義并不是以工作結果或者工作過程來評判的,而是以你對自己的期待來評判的。

可以用woop思維法,制訂一個“如果……就……”的計劃,來阻止自己拖延。

放棄用遠的語言。在用遠的語言時,我們總是先判斷一個事情的結果,評價一件事有沒有用,再決定要不要做。好像我們需要某種承諾,才能夠有所行動。可是,很多時候,一件事有沒有用,隻有做完才會知道。如果我們不能投入做事,事情通常也做不成。大部分人希望先看見,再去相信。而有時候,我們需要先相信、先投入,才能看見想看到的東西。如果我們一定要在頭腦中預想出行動的結果,反而會失去行動的能力。

每次焦慮的時候,問自己兩個問題:①我現在能做什麼?②我願不願意去做?

20.

人的自由意志,人做選擇的權利,是要大于積極和幸福本身的。所以,我所理解的積極生活,不是“應該”,而是“想要”。它從來隻是一個選擇,有時候,還是一個很艱難的選擇。

真實的生活是意義的土壤,當我們跟真實的生活失去聯系時,哪怕最高深的哲學,都無法幫助我們領會人生意義。人生意義應該來自對生活的提煉和總結。如果連生活都沒有了,又何來意義呢?

任何一種有用的哲學,都應該教導我們自在、投入地生活。既不為生活教條所困,也不從生活中逃離。

21

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認為,意義感的本質在于我們感覺到了自己和所在群體的聯結。

我們的人生意義在于以一塊拼闆的姿态,嵌入到關系的拼圖、時間的拼圖、永恒世界的拼圖。這種聯結會産生深刻的人生體驗。

坎貝爾說:“當我們在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時,我們實際上在問的是,我們所經曆的最深刻的人生體驗是什麼?”這種深刻的人生體驗,就是人生的意義。

22.

很多人所遇到的困難,與其說是“生活問題”,不如說是“生活的不如意”。

真正的進步不是焦慮的自我懷疑,而是平靜的自我接納;不是被對自己的不滿驅趕着,而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着。真正的進步都不那麼着急,我們默默耕種,耐心等着開花結果,相信成長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接納自我的本質是舍棄,而不是追求。舍棄我們對生活的過度控制,舍棄我們想要成為“完美自我”的想法,舍棄我們對“完美世界”的執念。

23.

“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哪怕跌倒的地方明明是個坑”。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堅持是勇敢的,而放棄是懦弱的。可有時候,我們還得學着,從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趴下。認栽了,承認失敗了,才會發現,原來還可以換個地方,重新來過。這并不容易,因為有時候,放棄比堅持更需要勇氣。

怎樣才能判斷一件事在某個人心裡是否真的結束了呢?兩個标準:①看他是否還有欲望,去追求他想要的東西。②看他是否還在期待彌補損失。

【寫在最後】

閱讀此書有兩點感受。

一是對心理的認知在不斷地更叠。本書此次出版與第一次出版隻相隔七年,而作者對很多主題的認知已深化,以至于有必要增加“多年後的回望”環節予以修補和完善。書中多處闡述和解讀也讓我感受到近些年來業内對一些心理問題、主題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如,什麼是做自己、怎麼做自己?怎麼看原生家庭的影響?

二是不被某個心理解釋所囿限。所謂解釋本就是一家之言,對同一種心理現象,各有各的解釋,擇善而從,如此而已。即便是一家之言,運用中也往往地選擇某一點加以演繹。比如,作者說森田療法的核心理念,就是“帶着症狀生活”。事實上,森田療法除了強調“帶着症狀生活”,還強調“為所當為”。作者之所以隻強調“帶着症狀生活”而棄其他不提,全是因為他要解釋“接納自我”這個主題所須。同樣,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療法稱為“矛盾意向法”,而非“意義療法”,亦是如此。要形成自己對心理現象的理解,就不能人雲亦雲,還得在理論和知識層面盡可能博覽百家之言,同時在體驗和運用層面再加以解讀和演繹。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