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探索:不“定義”自己
圖文/喜悅
不定義自己,不标簽自己
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狹隘地定義了自己,定義自己是善的,定義自己是惡的,定義自己是美的,定義自己是醜的,定義自己是自卑的,定義自己是自信的……
對這些定義的認定,框住了自己,捆綁了自己,讓那個定義限制住自己就是如此。
就像種下一顆種子,然後自然在“等待”着那個結果。盡管我們并不想等來那樣的不好的,不想要的結果。
可對自己的認定,已經讓自己在做這樣的事情,那個“種子”已經種下,而我們真的以為自己知道自己是誰。
我們困于這樣的狹隘許多年,直至讓自己的定義變成自己的人生。當然難免遺憾,懊悔……
當我們能夠“動态”地去認識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認識自己的在那個當下給出的“定義”時,就會發現自己所定義的一點也不可靠,它是變化着的。
而這個發現,會幫助我們重新認識這個“動态”的自己,它不再是固定的一個标簽。
如果從“标簽”的角度來定義自己,會發現自己涵蓋無窮無盡的标簽,不同的境遇裡的标簽又包羅萬象。
而任何一個标簽都像是一個花絮一樣,又在不斷變化着。
“我們并不知道那個真實的自己,但我們能描述的絕不是自己。”這句話會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以及與自己相伴一路的“标簽”……
這是一把鑰匙,一把改變自己命運的鑰匙。
當我們開始放過自己體驗到的,并能夠描述出來的那個“具象”時,有一個未知的,廣闊的,被許多人稱為“道”,或者其它什麼名稱的“無具象”的東西就會來到自己。
它一直在我們的周圍,隻是我們自我的認定遮蓋住了它的存在。對存有的相信,讓我們看不到那個無限的可能性。
“道”,也稱為“界”,這個名相指的是某種廣大的事物。盡管它不比我們對它的感知更大或更小。如此一來,“道”于是可以擴展“我”的狹隘性。——明就仁波切
如是地感知每個當下的自己,并允許它們呈現它自己,無論它們是怎樣呈現,呈現出的是什麼,隻要能給它标上一個标簽,隻要能說出來,就是可以被放過,被允許的存在。
很快地便會發現,各種能标簽自己,定義自己的都不是真正的自己,而随着自己的“覺知力”的升起,也就越來越多地在拔除過往陳舊的習慣。
比如,習慣性地認定對方就是這樣一個無可救藥,無法溝通的人。認定自己就是自私貪婪,就是放不下某些人某些事……
自己認定的那個堅不可摧的“真實生活”,開始發生變化,包括自己執着的東西,都開始松動。
因為有一份廣闊,已經溶解了自己的狹隘的定義,而自己的思維,這是極不可思議的事情。
我們會越來越發現“我”無法被定義,無法被标簽,這不是理論,當它發生在自己生命的時候,一切都會被呈現……
——#内在探索#回歸自己#覺知力書寫營
- 上一篇 5分鐘,給學生哥一份熱早餐
- 下一篇 要飯記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