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慢性子孩子背後,都有個急家長

2020年5月31日星期日晴親子日記2014級7班馬馳翔爸爸902

        生活中,“愛磨蹭”的孩子和“急性子”家長似乎總是同時出現。

        在急性子爸媽眼裡,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透着“慢”,吃飯時的發呆是磨蹭,走路時突然的停頓是磨蹭,穿衣穿鞋的笨拙是磨蹭,時不時冒出的稀奇古怪的問題也是磨蹭。

        其實,與其說這“一快一慢”天生不合拍,不如說,急性子爸媽們不知不覺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雙眼。

        這種傲慢的本質,是自戀,是控制欲,也是不平等。

        還記得楊爍父子上《爸爸去哪兒》時,楊爍對兒子“兇神惡煞”的樣子被無數網友抨擊。

        孩子人小腿短,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得慢些,他就惡狠狠地說,再這麼慢,馬上退回到起點重新走。

        被爸爸威脅之後,孩子的步伐顫顫巍巍的,速度未見提高多少,但臉上的神色卻是充滿驚恐和不安。

        在新聞看到一位湖南株洲的媽媽就更“厲害”了。她為了催孩子做作業,硬生生催斷了自己的肋骨。

        她坦言,自己催孩子學習已經成了家常便飯,那天因為孩子隻顧着玩遊戲,遲遲不肯開始做作業,她如往常一樣邊催促邊唠叨。

        沒想到剛怒吼了一嗓子,身體一陣劇烈疼痛,急急忙忙進了醫院才發現,肋骨骨折了。回到家,孩子自然是被狠狠地教育了一通。

        但是,很少有人思考,強勢催娃的爸媽真的得償所願了嗎?并沒有。他們不僅沒能讓娃順利加快速度,還會陷入“越催越慢”的怪圈。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裡斯丁·弗拉維尼曾對此做過研究,她發現,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長大後要麼成了“極度依賴型”,事事不主動,全憑家長安排,要麼成了“極度反叛型”,專門和父母意見對着幹。

        這兩種類型背後,暴露出孩子同一種态度:非暴力不合作。

        他們并不激烈反抗,隻是通過消極應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這種“你越催我,我越不想做”的心态一旦形成了習慣,孩子将徹底喪失生活與學習的主動性。

        不知不覺中,爸媽的催促、怒吼和嫌棄,成了刺向孩子的尖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