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前幾天:文天祥被“勸死”了

...


曆史作家張發财寫的《曆史上的今天》,那天忘了讀,1月9日,便成了曆史上的前幾天。

來看9号那天發生了什麼: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乙未(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就義。

 實際上三年前文丞相便被捉住了。忽必烈一直想讓他投降,文天祥就是不降,忽必烈說:“你名字裡明明有‘祥’,怎麼就不降呢?”文丞相說:“少跟我玩諧音梗,你殺了我得了。”忽必烈舍不得,一直拖到第四年,廣東中山有人冒充宋朝皇族後裔,率衆造反說要搶回文丞相。文丞相已經成為了政治隐患,忽必烈隻得下令殺了文天祥。行刑當天,圍觀者數萬人,文丞相臨刑前向南方下拜,從容赴死。忽必烈歎曰:“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

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

死訊傳開,他的老部下,一個宋朝官員大喜,道:“哎呀,這下好了,總算把他勸死了,這下我終于放心了!”他認為文天祥的死,應該歸功于自己,是他把老領導勸死的。

會不會很奇怪,一個人人稱頌的民族英雄慷慨赴死,有人非但不惋惜,不心痛,反倒如釋重負,喜形于色?他與文天祥難道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

說來話長。

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元兵突襲,服毒自殺未果,被俘,押解着一路北上。他根本就沒打算活着,先是絕食,餓了8天沒死,被押解者按着鼻子灌食。沒能死在家鄉,文天改變了主意,即便是死,也不能死在荒郊野外,而是要在世人的關注下悲壯殉國。

狀元丞相文天祥被俘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他一直活着,讓無數人焦慮不安,因為一旦他投降元蒙,就大大地丢了大宋的面子,也丢了天下讀書人的面子。而這時,南宋王朝已經徹底覆滅,文武百官或死或降,多數低級官員和“廣大群衆”也已接受了改朝換代的現實,選擇了“好死不如賴活着”。他們可以活着,卻希望文天祥死,希望文天代表他們為南宋守節。

最希望文天祥速死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的老部下,此人叫王炎午。

文天祥起兵勤王時,愛國青年王炎午是他的幕僚,但中途以“母病辭歸”,失去了英勇捐軀的機會。他沒死,隻好盼着老領導死,且迫不及待地創作了長達1800字的《生祭文丞相文》。人還沒死,就被埋了。

聽說押送文天祥的船要經過江西,王炎午用巴掌大的字,将生祭文抄寫了近百份,一路張貼在交通要道上最顯眼的地方。生怕文天祥看不見,還派人在各處高聲宣讀:“嗚呼,大丞相死得啦!趕緊死啊!”

王炎午列舉了文天祥該死的理由:

文章鄒魯,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喪父受公卿祖奠之榮,奉母極東西迎養之樂,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業,可死。仗義勤王,使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

你的文章如同鄒魯之才,科舉考試名列前茅,文化傳承不朽,可以驕傲地死了嘛。

你父親享受公卿祭奠的榮耀,你為母親也盡了孝,可以安心地死了嘛。

你二十歲時考中科舉,四十歲成為将相,功名事業達到頂峰,可以滿足地死了嘛。

你仗義勤王,不辱使命,沒有辜負一生所學(也沒有辜負君恩),應該死了嘛。

一連串“可死”,頭頭是道,大義凜然,不死同不足心平民憤——當然話不能這麼說,總而言之,你身負浩蕩皇恩,功名利祿樣樣不缺,這輩子值得了噻。死吧老領導。死吧,别磨叽了。話說到這個程度,你未必還好意思活着?

結果文天祥死了,面對威逼利誘,至死沒有屈服。

然而在元蒙的統治下,王炎午仍然心安理得地活着,并且再一次“消費”了文丞相,又作《望祭文丞相文》,文丞相,你是文人的驕傲!文丞相,我們為你自豪!——超贊文天祥的民族氣節。贊過之後,這家夥并沒有自殺殉國,又舒舒服服地活了41年。

毫無疑問,這是曆史上最無恥的一次道德綁架。

面對一個視死如歸的民族英雄,所有的苟活者都在勸他快死,生怕他投降了會玷污自己。他們,無非通過“促文天祥速死以全大節,不能降元辱節”這種獨特的方式,表現出自己的愛國情懷。這些人與文天祥相比,隻能是“愛國賊”。

值得注意的是,如王炎午這等愛國青年,當祖國需要他獻出生命時,逃得比誰都快。注意看,當初大戰在即,這家夥因“母病辭歸”,“母病”難道不是避戰的借口?如果不是逃避戰争,你的母親是命,文天祥的命難道不是命,文天祥那些部下的命難道不是命?

文天祥是人,是鮮活的個體生命。他可以舍生殉國,也可以跟大多數人一樣選擇活着。他在獄中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大都為奴。家人的命運,就在他一念之間,何去何從,萬般糾結。誰能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真正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直到今天,還有人在贊美王炎午,竭力吹捧他的《生祭文丞相文》。什麼“壯情激烈,言辭生動,氣勢如虹”,什麼“對仗排比铿锵有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什麼“有力地推動了愛國主義思潮”雲雲。更可笑地是,“體現了王炎午悲壯的忠貞氣節”。感覺就義者不是文天祥,而是把文天祥“勸”死的王炎午本人。

這是一場對生命極度冷漠的道德狂歡。在這場遊戲中,所有的人都無比安全地體驗了一把“視死如歸,從容就義”。

而今天,那些牢牢占據着道德高地,一茬又一茬收割“愛國”流量的網絡大V,正是王炎午的徒子徒孫。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