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地史俱稱家的張相文

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2008年8月,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标志園在淮安建成開放,這是首個南北地理分界标志。一時關于南北分界标志建設讨論得熱火朝天,秦嶺—淮河一線很多城市都在新建南北分界線标志景點。你知道是誰最先提出“秦嶺—淮河”分界線的嗎?他就是地理學家、文史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開拓者張相文先賢。1924年,他在《佛學地理志》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秦嶺—淮河”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

張相文,字蔚西,号沌谷,堂号受書堂。清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67年2月3日)生于桃源縣吳城鄉南園莊(今泗陽縣城廂社區南園村),1933年1月16日病逝于北平(今北京)。在我國近現代史上負有盛名,是當時中外學術界的學界泰鬥。

各界悼念張相文

翻開厚重的《南園叢稿》“榮哀錄”,繁體字豎排版,無句讀,閱讀很慢。張相文病逝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敬送挽聯的形式,給予其極高的評價。這裡精選蔡元培、陳垣、馮友蘭、韓德勤、李守維、省立淮陰師範泗陽學友會等敬寫的挽聯,句讀為本人所加,希望讀者窺一斑而知豹,落一葉而知秋。

蔚先生千古

碩學重江淮,銳力典墳,更喜楹書傳梓舍;

直言滿南北,有功黨國,隻憐反服在椿庭。

蔡元培敬挽

這是張相文的同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敬寫的挽聯,基本概括了張相文光輝的一生,上款不知為何隻寫蔚先生,而不是蔚西先生。

蔚西先生千古

與君共事議曹,谠論邁時流,著述等身訂元史;

偕我同襄輔校,地文精學派,淵源兩世接宗傳。

陳垣敬挽

這是著名史學家、教育家陳垣在張相文逝世時敬寫的挽聯,《谠論》是主要用來形容言論的正直性,即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兩世接宗傳指張相文、張星烺父子。張星烺是近代著名曆史學家,1951 年 7 月與世長辭,臨終時他給子女留下遺言,把父親張相文和自己的所有藏書及手稿44030冊全部捐贈給中國人民大學。

蔚西老伯大人千古

一暝不見山河碎,百世長存輿地書。

愚晚馮友蘭敬挽

蔚西先生千古

是一代才,負一時望,具不可一世眼光,為國效馳驅,一鳴驚人,夫豈徒文苑儒林,平分一席;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有橫掃萬夫手筆,等身多著作,萬流仰鏡,要當與山經海志,永壽萬年。

韓德勤鞠躬敬挽

這是泗陽同鄉、國民黨陸軍中将韓德勤敬寫的挽聯。

弓冶有傳人,後起無慚天下事;

江山留勝迹,先生真是地行仙。

李守維敬挽

這是泗陽同鄉、國民黨陸軍中将李守維敬寫的挽聯,沒有上款。

於教育有功、文化有功、革命有功,木壤山頹,海内夙交同隕涕;

惟調查不朽、研究不朽、著作不朽,人亡國瘁,客中遙奠倍傷心。

省立淮陰師範泗陽學友會公挽。

當時還有追悼張蔚西先生歌

泗陽城,泗陽城,張公猶有,讀書聲;

幼而學,壯而行,文章報國,也光榮。

南粵地,北燕京,朝陽門裡,鳳凰鳴;

東望日,西望英,欲固邊防,杜内争。

    我與張相文先賢都是受書堂後人,在我工作的地方,有一處人文景點,名叫“相文台”,是原淮陰師範學校建校90周年之際為紀念張相文先生而立。張相文1906年任淮陰師範學校在“江北師範學堂”時期第一位“主事”。“相文台”的上端,是張相文先生漢白玉半身雕像,東向而立。雕像下面是正方體黑色大理石基柱,基柱正面镌刻着“相文台”三個鎏金大字,背面是張相文先生的生平簡介。基柱之下是一塊方形平台,供師生近距離駐足瞻仰學習。

苦學成才人稱奇

張相文出生農家,家境貧寒,因無支付學費,入學年齡,父母尚未送他入學讀書。他常常趁勞動空隙,站在村墊窗外聽讀,日積月累,記熟不少文章。有一次私墊先生叫學生背書,有個學生背着背着忘記了,就在這時,站在窗外的張相文情不自禁地接着背了下去。這是誰呢?熟師出來一看,是個拾草的孩子。墊師既驚又喜,随即問清姓名住處。放學後,墊師來到張家,和張相文父母商定,收張相文入學,不僅不收學費,還供給書、筆、紙、硯。這位墊師就是周步墀先生。

張相文入學後,學習十分刻苦。早晨,他第一個到校,放學遲走,專心攻讀,晚上在小油燈下學到深夜;農忙下田幹活,身不離書,有空就讀。經過幾年勤奮苦讀,20歲時考中秀才,聞名鄉裡。知縣汪懋琨,教谕(教育局長)胡和梅都很看中張相文的才華,聘他為淮濱書院執教。教學之餘,他置身于淮濱書樓,潛心苦讀,在文學、史學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正如他在《張相文自述》中寫道:“吾少貧賤,年十一始就鄉塾讀。讀二年,家以分爨不支,命廢讀。适謝表伯以拜年來吾家,私謂二伯祖曰:‘是兒可惜。若能續讀,吾願以女妻之。’吾家意轉。既而二祖姑以還親為嫌,婚議遂罷,而吾已前入塾複讀矣。惟時作辍,執耕作役。役時,每暗挾書冊就柳陰無人處,踞地目誦,誦辄能記;或聞他生讀,竊聽之,亦辄不忘;而書中之關于地理者尤深印入腦……”

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爆發。滿清政府腐朽沒落,失敗的消息不時傳來,國家處于危難之際。張相文懷着一片愛國之心,十分關心戰争的發展。然而蘇北交通閉塞,有關戰事消息,隻能根據教會辦的《萬國公報》所載,了解一些情況。張相文每天一大早,就跑到郵局門前等着買報。他還特地買了一張中國地圖挂在牆上,按報紙登載的消息,用紅筆标上日寇行蹤,及時向學生介紹。沒想到,這倒使他對“地理學”産生了濃厚興趣。

1899年,張相文進入南洋公學師範班,一面教語文,一面進修地理、曆史。南洋公學始建于1896年末,學校經費半由商民(即輪船招商局、中國電報總局)所捐,半由官助,是為公學,清末稱今天的上海地區為南洋,故學校取名為南洋公學。1921年,學校定名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這是一所專門培養出國留學生的預備學校,不少具有先進思想的愛國人士常雲集于此。如愛國将領蔡锷、革命中堅章太炎,都曾在此學習和工作過。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革命浪潮,波及到該校,張相文和進步人士接觸較多,接受了先進思想,讀了進步書刊,參加進步活動,受到很大啟發。中國科學院曹婉如先生曾說,中國人學習并精通外語的,當時隻有兩個人,第一個是張相文,第二個是光緒皇帝。經過一年多的刻苦自學,張相文能閱讀和翻譯日文書刊。于是他運用這個新的工具去探求真理,尋求變法圖強的出路。他翻譯了日文版法國資産階級革命家孟德斯鸠著的《萬法經理》,這是我國最早介紹資産階級革命的中文譯本。

1901年,張相文編著的《初等地理教科書》《中等地理教科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批地裡教科書,發行量達 200 多萬冊。“教科書”這一名詞也由此産生。他發表的很多有價值的專著,全部收錄在他的《南園叢稿》中。他還編籌過民國版《泗陽縣志》和《江蘇省志》,與蔡元培先生一起編纂了《中華民國史》。他曾多次與孫中山先生書信往來,商談有關編纂國史事宜。

艱難創業揚科學

1907年,張相文應聘赴天津,先後任北洋女子高等學校教務長、校長。地理課被定為必修課程,但地理教學和研究人員非常緊缺。他積極籌備成立中國地學會,以集思廣益,推動地理學的發展。他邀約白雅雨、張伯嶺、陶懋立、韓懷禮等人,于1909年秋在天津成立中國第一個地學會。張相文被推為會長。

中國地學會在他的主持下,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一是定期舉辦學術報告會,中外學者上台演講交流;二是組織會員進行實地考察;三是創辦《地學雜志》。從地學會成立的第二年起,到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停刊,在27年中《地學雜志》編印發行了181期,發表1520餘篇文章,140餘幅圖片,作者有560多人。

面對國民地學知識的貧乏,不懂得治山、治水的道理,以緻江河泛濫,災害頻發,地利未開,國弱民窮,特别是一些封疆大吏和外交使節,對某些地方“地勢不明,裡道不穩,或典圖如,講求無索”,以緻把大好河山拱手讓于異國他鄉,釀成失上喪權之事,《地學雜志》刊登了不少這方面的文章,以普及地學知識,進行強國富民教育。

張相文創學會、辦雜志,純屬民辦,既無工資,也無稿酬,外出考察等費用一切自理,他先後自掏腰包數千元補貼地學會,這在當時是筆巨款。正因為張相文等人不努力,《地學雜志》才能堅持到抗戰前夕,而地學會組織則一直延續到全國解放。

持節不屈寫輝煌

張相文在上海南洋公學學習、任教期間,受到先進思想影響,贊成變法救國,繼而又結識了章太炎、鄒容等革命志士。在這期間,他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1911年10月,爆發武昌起義,他與地學會編輯部長、同盟會員白雅雨等立即共謀策應,籌劃了著名的河北灤州起義,白雅雨赴灤州主事,張相文南下,請南方政府支援,裡應外合,光複河北地區。由于事機不密,起義失敗,白雅雨列難。

1917年,他被選為國會議員。不久國會分為兩個黨派,一是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一是以袁世凱為首的所謂“進步黨”。張相文雖然與袁世凱有舊誼,但他毅然加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并積極投入反袁讨袁的鬥争。

1913年,袁世凱派張勳攻打南京,入城後,殺掠三天,人民死傷無數,張相文滿懷義憤地寫下“秦淮鳴咽血流腥,瓦爍叢中鬼夜鳴,好鑿鐘山镌紀念,袁軍三日洗南京”的詩,記下袁世凱的罪行。不久,袁世凱又下令,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民黨籍國會議員,并派兵警包圍了張相文住宅。他毫不畏懼,憤筆寫了《解散國民黨的紀實》,揭露袁的陰謀。袁世凱為了複辟稱帝,與日本簽訂了賣國的《二十一條》。張相文揮筆寫下了“竊國從來勝竊鈎,山河容易擲金瓯,内家争羨兒皇帝,價值燕雲十六州”的詩句,公開揭露袁世凱的賣國行徑。後來張相文喬裝出逃,潛至上海,繼續反袁。他為辛亥革命英烈撰寫了傳記數十篇,對他們的功勳作了熱情頌揚。

1913 年,在天津才 9 歲的鄧穎超,因母親楊振德失業,寡母孤女的生活瀕臨絕境。張相文女兒張星華熱情邀請楊振德到北京平民義務學校任教,鄧穎超随母親來到北京并在該校學習。

1916 年秋,北京大學校長空缺,段祺瑞希望他的皖系軍閥政客徐樹铮為校長。張相文推薦為人正直、學貫中西的蔡元培為校長。結果張相文的推薦被通過,段祺瑞因此對張相文不滿。

1923 年秋,曹锟以5000銀元一票為餌,賄賂國會議員選他為大總統。張相文拒不接受,被迫再次微服潛往上海,以避其鋒。

1932 年春,張相文老友吳稚晖因公到北京,看望張相文并轉達蔣介石想請他做立法委員的意見,并說允不到職,薪金按月彙到家中。張相文恨蔣介石不抵抗放棄東北,也拒不接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真誠地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積極鼓勵北師大學生參加南下抗日請願團為民請命。領導這次活動的學生幹部張天麟被校方開除,他直接到教育部為學生的義舉申辯,促使校方收回成命,恢複其學籍。

1933年1月,一代地學宗師、史學家、革命家張相文不幸病逝。張相文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他給我們留下的是寶貴的精神财富。

作為生于泗陽長于泗陽的受書堂子孫,我徜徉在學校相文台四面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上,冬雪使人思考,看着、想着,漸漸地,鵝卵石小路伸向遠方,象征着學校在張相文先生的昭示下,人才輩出、桃李滿園。這是一座豐碑,我有責任有義務學習傳承張相文熱愛國家、心憂天下的精神,堅持真理、反對邪惡的精神,苦學成才、艱苦創業的精神。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