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篇目(2011—2014)包括五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它們分别是: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是格非曆時十餘年完成的長篇作品,包括《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和《春盡江南》三部小說。該作品呈現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内在精神的衍變軌迹,深刻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和人性的探索。

《人面桃花》

作為《江南三部曲》的開篇之作,《人面桃花》以清末民初的江南鄉村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名叫陸秀米的女子從懵懂無知的少女成長為革命者的傳奇故事。小說通過陸秀米的人生軌迹,展現了清末民初社會的動蕩與變革,以及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與掙紮。同時,小說也深入探讨了理想主義與現實的沖突,以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交織。

《山河入夢》

《山河入夢》承接《人面桃花》的故事線索,将時間推進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說以譚功達的人生經曆為主線,通過他在地方政治舞台上的浮沉,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初期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精神面貌。譚功達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人物,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鄉村的落後面貌,但最終卻陷入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之中。小說通過對譚功達命運的描繪,深刻揭示了個人理想與時代局限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春盡江南》

作為《江南三部曲》的終章,《春盡江南》将時間背景設定在了當代社會。小說以詩人譚端午和律師龐家玉夫婦的生活為主線,通過他們以及周圍人的故事,展現了當代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和矛盾。小說不僅關注了個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還深入探讨了社會轉型期的價值觀沖突、文化認同危機等深層次問題。同時,小說也通過對江南水鄉的細膩描繪,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現代社會的變遷。

格非:原名劉勇,男,江蘇人。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是中國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中短篇小說《迷舟》、《相遇》、《隐身衣》等。作品被翻譯成近20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發行。1985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2001年調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現為中文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清華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主任,緻力于國際文學交流、國内作家工作坊以及校園文學創作指導等工作。


王蒙的《這邊風景》:

《這邊風景》是王蒙在2013年出版的新作。小說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為背景,從公社糧食盜竊案入筆,通過層層剝開的懸念和西域獨特的風土人情,展示了一幅現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圖。小說不僅描繪了漢族和維吾爾族人民在特殊曆史背景下的真實生活,還深刻反映了兩族人民相互理解、友愛共處的深厚感情。作品中充滿了對伊犁地區自然風光、物産氣候、風俗習慣的細膩描繪,以及對維吾爾族人民幽默、機智、豁達、浪漫性格的生動刻畫。

王蒙:男,北京人。王蒙自1953年開始文學寫作,至今已有近70年的創作生涯。他的作品涵蓋了小說、散文、評論、詩歌等多個領域,總字數超過2000萬字。他的代表作包括《青春萬歲》《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活動變人形》《這邊風景》等,這些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還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出版。


李佩甫的《生命冊》:

《生命冊》是李佩甫“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通過主人公“我”(吳志鵬)從鄉村走向城市的生活和心理轉變為主線,勾畫出近五十年的社會變遷場景。小說追溯了城市和鄉村時代變遷的軌迹,書寫出當代中國在時代與土地的變遷中,人物的精神風貌和産生裂變過程。書中不僅記錄了吳志鵬個人的成長與奮鬥,還串聯起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駱駝”、“老姑父”、“梁五方”、“蟲嫂”等,展現了他們在複雜社會關系中的命運沉浮。

李佩甫:男,漢族,河南許昌人。1953年10月出生,大專學曆,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1984年畢業于河南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系。1979年參加工作,曆任許昌市文化局創作員,《莽原》雜志編輯、第二編輯室主任,河南省文聯、作家協會專業作家,《莽原》雜志副主編,河南省作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孫》、《金屋》、《城市白皮書》,《羊的門》、《城的燈》、《李氏家族》等7部長篇小說,中篇小說《黑蜻蜓》、《村魂》、《田園》、《李佩甫文集》四卷等,《穎河故事》、《平平常常的故事》、《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申鳳梅》等4部電視劇,電影《挺立潮頭》以及多卷文集。


金宇澄的《繁花》:

《繁花》是一部具有濃郁上海特色的長篇小說,被譽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說之一。金宇澄以滬語寫作,叙事在時空裡頻繁交替,傳奇叠生,延伸了關于上海的“不一緻”和錯綜複雜的局面。作品通過對上海都市生活的細膩描繪,展現了現代都市的繁華與落寞。《繁花》以10歲的阿寶開始,以中年的小毛去世結束,時間跨度從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小說重點描寫了兩個時間段的上海,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特别是這兩個特殊曆史時期上海人的生存狀況。此外,金宇澄的筆觸還觸及太平天國時期,甚至遠古的傳說時代,雖然這些部分展現的并非上海這座城市的曆史記憶,但卻與上海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

金宇澄:原名金舒舒,1952年12月生于上海,中國當代作家,現任《上海文學》執行主編 。1969年,前往黑龍江嫩江農場務農 。1976年,回到上海後就職于工人文化宮 。1985年,發表個人首篇小說《失去的河流》,并獲得年度上海青年文學獎。1986年,小說《風中鳥》獲得《上海文學》獎 。1988年,調入《上海文學》編輯部 。1991年,發表中篇小說《輕寒》。1994年,首部中短篇小說集《迷夜》出版。2003年,主編的作品《城市地圖》出版。2006年,通過文彙出版社出版随筆集《洗牌年代》 。2012年,出版長篇小說《繁花》,該書被中國小說學會評為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 。2013年,《繁花》獲得第一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和第二屆施耐庵文學獎 。2015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2016年12月,出版非虛構作品《回望》 。2018年8月,出版非虛構作品《碗》 。2019年,《繁花》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


蘇童的《黃雀記》:

《黃雀記》的書名源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整部小說充滿了懷舊的氣息。小說以一宗錯綜複雜的強奸案為線索,連接了兩個時代的曆史。該書講述了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奸案引發的命運糾結史。香椿樹街鼎鼎有名的纨绔子弟柳生強奸了一名少女,卻讓普通少年保潤替其坐牢。最終,保潤殺了柳生。小說通過三個不同當事人的視角(保潤、柳生、仙女/白小姐),組成三段體的結構,分别對應“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展現了他們後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以及這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命運,背後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蘇童:本名童忠貴,1963年1月23日生于江蘇省蘇州市。中國當代作家 。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發表小說《1934年的逃亡》 。1988年,發表小說《妻妾成群》。2013年,出版長篇小說《黃雀記》。2015年8月16日,憑借長篇小說《黃雀記》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2016年12月,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8年,出版《好好讀書:名家給年輕人的讀書課》 。2019年,長篇小說《黃雀記》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

(文字來源于網絡,整理工作由知友完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