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閱讀》指導的思考

通過橡果閱讀初級指導師培訓,對于兒童文學教學有了全面的認識。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談到整本閱讀,和一位老師卻有了分歧。

她認為低年級學生還小,字都沒有認識多少,怎麼可能進行整本閱讀。“學生還小”,使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陶行知先生從中揭示了孩子的心理,發人深省。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兒童心理,沒有去認真看待兒童的成長曆程,于是出現種種現象。

家長教育方面,當孩子遲到的時候,家長就把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認為孩子小,不能按時起床,都是家長的錯。孩子在學習交往中,發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在社會上,我們不乏看見一些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守規則,導緻了一些不良後果。相信大家都看到過一些新聞,發生在公交車上、飯館裡,公共場所……那些個熊孩子,被教訓了的故事。我們的悲劇根源就在于父母總是認為孩子還小,他隻是天真活潑的天性使然,沒必要大動幹戈,到最後受到了社會的教訓,悔之晚矣。

在回到整本閱讀的指導方面,其實孩子接觸兒童文學并沒有年齡的限制,我們可以追溯到孩子小時候,他們根本不識字,但是他能聽懂故事。所以在指導整本閱讀的時候,不要小看了孩子們的理解力。

記得在前幾屆孩子剛入學的時候,我通過帶領孩子們讀報紙、讀雜志、讀一些小故事,孩子們就在讀的過程中,由跟老師讀到漸漸的自己讀,并沒有因為識字少而阻礙了孩子們對故事的理解。

《兒童文學怎麼教》一書中指出:“我們的小學語文教育不能被矮化,不能過于簡單幼稚。但是,我們的語文教材中超過2000字的課文不是很多。我不是說好文章一定得字數多,那種意味隽永且短小精練的文章也很重要。……我們讓學生閱讀,目的是培養他們的心智能力。如果到了高年級,學生閱讀的文章依然沒有比較複雜的結構,沒有情節發展的起承轉合,沒有豐富的内容,學生就很難提升閱讀能力。我個人認為,如果在小學階段不開展整本書的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便是紙上談兵。我沒有見過隻把語文課本學好、背好了,語文能力就非常強的人,但我知道有沒有接受過幾天小學教育但讀了大量書籍,因此語文能力很強的人——事實上,有很多作家就是這樣的。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們不應該有猶疑,而要堅定不移地在小學階段推動整本書的閱讀,語文教師尤其要發揮良好的引導和組織作用。”

在閱讀教學中,我就嘗試了整本閱讀,我和學生共讀一本書,或者一個故事。例如《醜小鴨》的故事,這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孩子們通過小組合作,親子閱讀,師生共讀等多種形式讀完了這本書。讀的過程中,孩子們都有那種想一口氣讀完的感覺,他們非常喜歡故事裡的醜小鴨,同時對其他的小動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讀完故事,孩子們對成長有了新的認識。

讀完故事,孩子們發表了了各種各樣的見解,有的認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因為醜小鴨原本就是白天鵝;有的孩子人認為要堅持自我,不要害怕别人的嘲笑,自信自強;還有的認為,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論孩子們如何認為,這都将是他們對生命及成長的認識,盡管不似成人的深刻,但是隻要通過不斷地閱讀學習,孩子們一定能領悟到故事更深層的道理。

因此,整本閱讀對于兒童來說,并不會因為年齡的限制産生閱讀的障礙,所以不能再用孩子們還小這樣的理由,以成人的眼光判定孩子們讀書的起點。閱讀是孩子們學習的語文的起點,整本閱讀更是提高孩子們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