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汪曾祺作品《不要着急》,發現裡面的寫作方法
文/星海月淺淺原創
汪曾祺先生有一部作品,叫《汪曾祺的寫作課》,一看這個書名,就覺得似乎是刻意教人寫作的。
其實,汪先生說過,他“不開風氣不為師”,就是“悄沒聲地”寫自己的東西,并沒有要“來吾導乎先路也”的意思。這一點,我是相信的。
《汪曾祺的寫作課》是2020年出版的圖書,那時候,汪先生已經不在。我沒有閱讀過這本書,看了相關簡介,說是“本書精選了汪曾祺關于閱讀與寫作的文章35篇”,可見,這也是一本組合起來的書稿。
最近在閱讀汪先生的作品,我發現,汪先生真的沒有刻意去教導别人寫什麼,怎麼寫。他的作品,與現代人“碎碎念”式寫作十分相似,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經驗。
也許因為他是作家,他寫得更有趣。平淡之中“有趣”,這就十分考驗文筆吧。
汪曾祺先生有一部作品,叫《不要着急》,是一本散文精選,主要講述汪先生的故鄉、童年、讀書和寫作的相關事情。
他不教人寫作,但他從不吝于分享自己的寫作方法。所以他談到“書”,談到“寫”,談到與文字相關的,總會寫一寫自己的經驗,并且提一點誠懇的建議。從中,我們便能對寫作的一些方法了解一二。
1.不要“學”任何人
汪曾祺先生知道很多人有意學他寫作,他說:“不要這樣。第一,不要‘學’任何人。第二,不要學我。我希望青年作家在起步的時候,寫得新一點,怪一點,朦胧一點,荒誕一點,狂妄一點,不要過早地歸于平淡。”
這裡,我想汪先生是希望青年作家要保持獨創性,不要一味地模仿别人,失去自己的“活性”。
每個人身上都有優缺點,人的優點,也有高低之分,如果認為别人更好,就去學習和模仿,連自己本身的優點都抛棄,那就是撿了芝麻,丢了西瓜。
也許你一輩子都超越不了對方,更沒辦法突破自我,得不償失。
學習,是有必要的,我們學習,更重要的,是改正自身的不足,使得自己有所進步。
2.寫真實的東西
汪曾祺先生在《七十書懷》中說,有一個文學批評用語叫“淡化”,淡化主題、淡化人物、淡化情節等等,而有人就将他的作品劃分到這一類去。
他不懂“淡化”,但他承認,他的作品确實比較淡。
汪先生認為,他的生活平平淡淡的,經曆也是平平常常的,他所寫的作品,是他的生活經曆、文化素養、氣質所決定的。
“我寫作,強調真實,大都有親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寫作。”
寫作講求真情實感,非自己所經曆,常會寫得不知所雲。
失真,就會讓人覺得虛假。與其強行将作品寫得華麗、酷炫、跌宕起伏,還不如清清淡淡,讓溫情自然流露,質樸自然,更令人看得舒心。
汪先生的作品,大多給人愉悅的感覺,大抵就是如此。
3.小說的描述要使讀者有具體印象
關于這一點,汪先生在寫初中國文老師高北溟先生時提及的。
高北溟先生講《訓儉示康》:“……‘廳事前僅容旋馬’,閉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狹小了。”汪先生受此啟發,覺得這樣寫,對小說有好處。于是他的小說用語,也多是這樣寫的。
日常生活中,人們講尺寸,說三米、五米,可能印象比較含糊。但“僅容旋馬”,就很形象生動,腦海中不由自主地閃現一間屋子,隻容下一匹馬,足以轉身而已。
這樣的描述,使得小說生動形象,畫面感十足。寫小說、寫散文的人,可以借鑒。
4.多讀書,多觀察,多記錄生活
汪先生的作品中,經常出現書名号。書名号是篇名、報刊名、戲曲名、歌曲名等使用時出現的,由此可見,汪先生讀書十分廣泛。
他寫了一篇《談讀雜書》,就說到自己讀書是雜家,什麼都讀,毫無系統。因此他寫作時,引用和舉例的作品,類目也十分廣泛。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認識世界,這是毋庸置疑的。汪先生還從書海中,悟出寫小說和寫散文的道理。
例如他讀包世臣的《藝舟雙楫》,裡面評論吳興書的古帖字體“情意真摯,痛癢相關”,他認為寫小說、寫散文也當如此。
汪先生善于觀察生活,也善于記錄生活。
《不要着急》裡面,大量地記錄他的故鄉、他的童年往事。地理環境描寫十分細緻,很多小事情也記得很清楚。但其實汪先生離開故鄉已久,多年不曾回去。
讀汪先生的作品,那個地方,那個事件,那個人物就像在眼前一樣,十分生動。不知汪先生何時寫的,但不管何時寫,能寫成這樣,他無疑是善于觀察的,才能記得那麼深刻,面面俱到。
而且汪先生記錄的生活素材,很多都創作成了小說。包括我最近讀的《受戒》《大淖記事》,都是基于現實環境改編的。裡面的人物,很多都有原形的,真實生活裡,确有這麼一個有突出特點的人物。
要寫好散文,寫好小說,多讀書,多觀察,多記錄生活,是必須的。
今天分享就到這裡,感謝閱讀。
- 上一篇 【收發器】
- 下一篇 好學校不能唯唯分數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