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話兒找話兒
曾經上過的語文課,最讨厭的就是寫《觀後感》,或者《讀後感》。
因為硬讓一群不谙世故的孩子,去發表“這感”、“那感”,對于他們來說是一件特别特别痛苦的一件事情。
如果說有了一點點視覺沖擊之後,産生的膚淺認識是真的話,那麼,深層次的理性思考,真的是一點都不會有了。
所以,再擠壓着這群孩子們,發出來的東西,也叫感慨的話,那這種所謂的感慨,一定是無病呻吟。
絕大多數人,根本“無感”怎麼辦?
于是乎,胡編亂造東搬西湊者有之;無話找話無病呻吟者有之;更有甚者,為了湊夠要求的字數,居然敢把“借來”的古人詩句,寫了數遍以求過關。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步入了初中,似乎稍微讀懂了一點點“世故”之後,才漸漸明白一丢丢像《讀後感》、《觀後感》這類文體的皮毛。
依我對當下那些刷屏和傳播極廣的各種“心靈雞湯”的觀感,似乎已經徹底地撕破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的面紗。更是遠遠的超出了人所不齒的道德底線。
既然已經開始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喜愛咋抄就咋抄”的繁榮昌盛,那麼,所以人,都迫不得已去接受着各路“雞湯”,肆無忌憚地沖擊着自己的靈魂。
湯底原料注定是如假包換的“三大系”:如夢方醒、痛定思痛、大徹大悟。
湯汁也十有八九是說别人的多、說自己的少;道聽途說的多、親自感知的少;八卦的多、靠譜的少。
讓五光十色的我們,接受着“淸一色”連湯帶料的洗禮。害人不淺。
N.格裡高利.曼昆,這個老夥計寫了一本叫《宏觀經濟學》的書,據說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在讀期間的必讀書目。我讀了一年也沒看出個子午卯酉。
倒不是因為它有多難,隻是因為是“公司”指定必讀書目,想要調動閱讀的興趣真的要難。讀後感自然也不可能與生動活潑”沾邊。
倒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同時看上幾樣,都興緻勃勃地愛不釋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宏觀經濟學》開篇導語說,所謂科學,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理性思考。
回憶那一整本書和兒童時期所受的千人一面固定模式教育,還是滿有意思的。
如火如荼的歐洲杯,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進入到了收官之戰。喜歡和不喜歡足球的人,都非常喜歡看歐洲杯。
這讓我覺得挺奇怪。
讓我更加奇怪的是,一些女球迷,自己從來都沒有踢過足球。
但是,讓她們說一說,或者寫一寫每一場比賽的觀後感,卻是專業水準的。
不得不承認,有些發自内心的感受,是藏不住的。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