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三十的掙紮
近幾年的工作經曆對我來講雖談不上坎坷崎岖,但身處其中也夠夠的了,仿佛進入了一個迷失的循環。
而現在的此時此刻我又開始面臨了一個新的挑戰。
前幾年我在老家附近的汽車行業工作,因為沒有學曆也沒什麼專業技能,隻能做一些類似于流水線的工作,談不上多累但也說不上很輕松。
我是一個慢熱的人,認知上懵懵懂懂,幹了兩三年能感覺到這份工作讓我的意志很消沉,渾渾噩噩卻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偶爾清醒的時候最終還是因為認知上的障礙不得而終。
汽車行業金九銀十,正常情況下每年都會有一段很長時間的淡季過渡期,而在這幾個月裡薪資上得不到保障,導緻生活中更加捉襟見肘。
既然改變不了生活,那麼就隻能讓生活推着你轉。
房貸媳婦和孩子,客觀上是經濟的壓力,主觀上是想給予這個家更多的安全感,于是我似乎開竅了,下載了很多求職軟件,當時關鍵詞隻有一個,高工資!
作為一個“三無”人員,既沒靠山,也沒學曆,還沒有技能鐵飯碗。最後篩選下來發現似乎隻有裝卸工收入高門檻低。有時候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沒有深厚的底蘊想得到高回報,那就隻能付出與之相應的代價,當然隻是後來感悟到的,當時的我當時還不太懂什麼叫做代價。
當時想起看過一部張嘉譯和鄧超主演的電視劇,也忘記叫什麼了,隻記得鄧超在創業前幹過工地的體力活從而積攢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至今我都對劇中鄧超“奮鬥推磚”的那個場景記憶猶新,感覺很燃很熱血。現在想想也很奇怪,當裝卸工這個職業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居然有點亢奮,想着動動胳膊出出汗,收入很可能翻一翻!
帶着這樣的期許我辭職了,當時我也有想過去外地務工,最後由于成家後的各種因素吧,隻能局限在本地找了一份裝卸工的工作,但這也為我後來去外地幹裝卸埋下了種子。
在本地找到一家食品公司,包吃包住。加入了公司的裝卸團隊,薪資采用按噸結算團隊均分。經理很欣賞我,出于我有淡季期的顧慮,在頭一天就承諾我平均月工資多得少補,老實講有點感動,有感受到被認可。
工作後才發現一個問題,裝卸隊裡除了我都是一些五六十歲的“老頭”,後來才知道原來裝卸工這個活年輕人至少在這裡幾乎沒有,就算有也幹不久。這也導緻了剛來工作時各種排擠。
印象最深的是頭一天就被“黑老四”安排到冷庫起剁,那家夥,零下十七八度的冷庫就地起剁将近100斤的包,起剁到六七米高。
有委屈,有身體不适。但本着不能半途而廢起碼渡過适應期的心态,堅定自己的意志,努力地适應人和工作的各種環境,适應期階段基本上都是晚上疲倦的入睡,早上疼痛的醒來。後來才明白身體的苦是小苦,精神上的苦才夠苦。
當時剛來我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怎樣融入這個裝卸大家庭,而我社交能力又偏弱,當時硬生生地散了一兩條煙,少說多幹才勉強被接納。當然很大的前提是我能吃的了這種重苦并且不偷懶。後來随着長時間的工作相處我從被接納到被信任,被團隊賦予裝卸賬務處理的任務。
這種被認可的感覺很棒,我當時也樂意花一些時間把他們從前的紙質賬簿利用手機辦公軟件實現了電子化,比以往對賬月末結算更加便捷,不定時群裡更新個人每日收入,月末出薪資明細表,在那段時間裡被贊賞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随着工作時間的增長,手指開始略微變形起厚繭,每次回家媳婦一直在隐晦地暗示我換一份輕松點的工作,但我不以為意。
後來之所以有了離意,是因為小公司管理方面太欠缺,裝卸隊伍領導招人不挑不檢,導緻勞動力良莠不齊,基于薪資團隊均分這一點讓人寒心。
但總體來說實現了月入6000的高工資,最忙的一個月達到了1萬出頭,想都不敢想,那是起早貪黑的一個月,淩晨4點就到崗了……
信息時代令人眼花缭亂。有了一年的裝卸身體基礎,再加上平時手機裡看到的一些外地高工資的誘惑,突然就想再拼一拼,哪怕活不明白,起碼再多搞點工資,同樣的辛苦在外地待遇想必更高吧?
有了那種想法後每次回去後都給我媳婦“掏耳朵”,最後她在我軟磨硬泡的執拗性格下屈服了,當然最重要的是她能感覺到我在為這個家“折騰”,這是好事,我能感覺到她不認可我選擇裝卸的這種方式,隻是因為認知的局限性,我想不到更好的選擇。
辭職出發,去往天津。
天津港裝卸隊,初來落差很大。工資計件價位低于預期,工作的空檔期也很多,時間不固定,各種因素。有快錢也有慢錢,關鍵是強度增加了,真不是一般的累。每次出去最少拿兩大瓶水,本地的跟這比簡直小兒科,賺同樣多的錢外地原來并不一定好賺,疼過累活傷過,開始有點懷疑人生。一個簡單的道理可能需要經曆很長的時間才能領悟。
那時候本以為有了一年裝卸的身體基礎,卻沒想到對于天津港還是差了太多,換骨期間因為抗包我的頸椎特别疼,硬撐着自己的信念,我還年輕我可以,那麼多人在幹我為什麼不可以?每天都在疼痛中入睡疼痛中醒來。一個月過去似乎并沒有好轉,腦袋都不敢往後仰一點,來一點就疼得不行。
時至今日我每每想到天津港的一個工友我都有點唏噓,剛五十出頭的人,頭發稀疏花白,牙都沒剩幾顆,幹瘦的骨架,硬生生活出了一副七老八十的面孔,為了孩子一直在外地幹力工,特别感慨,這就是生活?
但當時我的同理心慢慢也趨于冷漠,當然分人。那會兒每次和這“老頭”分一組的時候我都很不開心,最開始我願意多分擔點,但這個東西它長久不了,組隊薪資是均分的,最重要的是這種活很累,加上後來發現他還有一丢丢賊,不由感歎果然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工作中大汗淋漓,喘着厚重的粗氣,難以有多餘的精力。或許他有他的無奈,但我也力所難及。慢慢我不再标榜聖人高看自己。
後來因為用快手記錄生活,更新的工作日常被姐姐刷到,打電話怒其不争地讓我停止這樣的工作,氣憤到揪心的那種感覺你們懂嗎?老實講我很溫暖,我并不想幹這麼累的工作,包括那些所有的裝卸工人,沒人想幹,隻不過生活有有奈也有無奈,而我隻是可能出來一趟想證明點什麼。
後來經姐姐強制勸說,以及當時在天津工作一個月工資很不理想,甚至趕不上本地(當然也有淡季的原因),選擇退出了那個曾以為很熱血的職業。
遠赴江蘇看望遠嫁異地的姐姐,順便取取他們的生意經,後來感覺效果并不理想,腦殼兒裡似乎裝滿了陳舊的東西,但也聊勝于無。在餐館呆了一個月我就匆匆走了,耳濡目染之下我對創業也有了一些新想法。
經過外地之旅,我對外地打工的執念也減輕了很多,毅然選擇了還鄉。
回家後網上沖浪找尋創業項目,民以食為天,選了冒菜,談加盟,估預算,敢貸款,找門店,問租金,定下後試吃本地一家冒菜,口味很差,客流量也很少,前期耗費了那麼多心思和努力,最後卻簡簡單單地選擇了放棄,作為一個打工打慣了的人,想法雖然開放了,現實卻依然猥瑣,看來那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真的很有道理。
然并卵,聯系三教九流所謂朋友,有一哥們兒拉我一起做農村藥材生意,天天開車拉着他跑市場,很尴尬一連十幾天基本沒有進賬,傻傻安慰自己甚至還安慰他前期投入而已。
偶爾一次所謂客戶給買了華子感覺又有了信心,最終持續一個月,開車油錢墊進去太多,真的是慢熱後知後覺,全當遇人不淑了。關系也沒崩隻是好聚好散從此就形同陌路了吧,房貸催着呢,哥們兒經不起折騰了,先找個班上吧。
進入快遞裝卸分揀,有過天津裝卸之旅這活幹的也不累。關鍵當時運氣不錯,下班早,一個月5000下午2點左右就下班了,待遇适中,但時間自由啊!但事實說明由于認知的局限性,我并沒有利用好那些自由的時間,還是感覺自己在混日子,繼續了渾渾噩噩……
大概兩個月吧,在汽車行業工作的朋友給我介紹了一份叉車的工作,不再和之前一樣沒有保障,而且還是月工資的保底形式外加加班費,關鍵是離家近啊,而且保底就是5000,這感情好,上六休一還有節假日,香!
眨眼這份叉車工作幹到了現在,馬上就一年了,從最新的員工熬到了最老的員工。然而現在的此時此刻我又面臨了新的挑戰。
本地汽車産業鍊輪動期到了,雙班變更單班,我們也即将跟着變動,領導通知需要轉簽“待遇降級勞務合同”,否則隻能走離職,老實講其實我内心深處是雀躍的,隻是不敢說而已。
内心“雀躍”的緣由是什麼?其實在我心裡一直有一種期待,渴望一些不安全不穩定的環境變動。因為在汽車行業裡待過,知道它這個行業有波動期,淡季期内很多養家糊口的人難以堅持。
對于普通人來講,肯定不想面對這種不穩定的行業波動。但是對于我來說卻變态的期望着這種波動的到來,當工作沒有保障的時候,我們該何去何從?内心深處想逼迫自己去改變,我們的保障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工作。真正的保障是應該自己給予自己。但是如果環境不變的話,人們很難去做出這種改變。
人往往在感到危機的時候才會聰明地去想辦法。每當大環境變動的時候損失的往往都是普通底層的利益。這并不是說我希望看到底層利益受到損失,可能僅僅是我個人需要外界的刺激來輔佐慢熱的我前進。
先來說說工作環境大變動下整個大部門的變動,雙班變更勢在必行,甲方戰略性外包整個内部物流部,在職員工面臨轉簽勞務“降級合同”,大部分人權益受到了損失。
而我們單位雖然不在其中但也受其影響,也就是我最開始提到的也需要在單班前轉簽“待遇降級合同”,簽的話對我來講就沒有了以前的那種保障力度。一樣的道理,行業輪動,各方老闆都在通過讓“員工買單”來維持效益。
這次我沒有像生活低頭,真的被惡心到了,不是惡心公司,而是惡心這種現實,企業的無奈和員工的無奈一起發酵出惡性循環,有時候妥協慣了就真的直不起腰了。或許真正的理想狀态應該是員工不買單促使企業尋求新的方案來實現雙赢。
這次大洗盤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人因為無奈接受了轉簽,當然也有轉簽獲利者暫且不論,隻講一下普通人的最終歸宿。而我在這次選擇中選擇了“逆”,在我們單位獨一份。
我記得看過一個短視頻,内心很受觸動。京東的老闆劉強東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大概就是主持人問劉強東為什麼京東不選擇勞務外包,劉強東說,如果我們勞務外包的話,一年可以省十幾個億。相當于就是掙到的一種錢。但這個錢是老百姓的血汗錢和基本保障不能省,劉強東明确自己作為一個企業家不能昧着良心去掙這份兒錢。不然的話他會良心不安。
舉這個例子我并不是想含沙射影,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我也能理解,如果一個企業效益不好它就難以服務于社會,進而影響到國家的發展,而削減基層利益可能也是無奈之舉,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小企業競争激烈在夾縫中生存,底蘊太淺往往出此下策。
再舉一個例子,例如股市中的“三七定律”,“炒股”投資的人70%的人都在虧錢,這不也相當于替國家救市了嗎?而30%賺錢的人不也是在以各種形式回饋于社會嗎?我個人認為賺錢的底層邏輯終歸是回饋社會。
而我不平的、抵制的也隻是一些為了表面作業好看、形式大于實質的“無良管理”。
做這次對抗選擇我坦白講有很大的風險,内心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掙紮,沒有順勢而為,最終我選擇了風險中尋找自己,遵循了自己的内心。
面對旁人的不解我沒有太多的解釋,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隻有時間和我自己所做的事才能夠解釋,而我隻是在前行的路上。
一路前行饒了很多“幹彎”,但總歸是有收獲的,失敗不就是成功他媽嗎?不由想起陳奕迅的一首歌:徘徊過多少櫥窗,住過多少旅館……熬過了多久患難,濕了多少眼眶……
分享成功的勵志事件讓人心血澎湃。而我隻是想記錄分享一些這幾年的事情,成長是一件不易且令人期許的事情,比起有所成就我更希望可以享受這個過程并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路。
- 上一篇 如何找到想做的事并實現自由價值
- 下一篇 做喜歡的事超級治愈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