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想做的事并實現自由價值

成長至今深受認知煎熬,曾一度接近抑郁。

想拯救自己。

想自己不再迷茫。

想對于生活不再被動。

想找到自己。

追尋自己真正想走的路,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容易的是我有了這個方向隻剩下努力追尋。

曾想幻想着有前人引路,後來才明白自己的路,莫向外求。

吝啬表達自己的想法,害怕嘲笑,隻想默默地做一些努力不辜負自己。

習慣性在意外界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是一種性格的本能。所以在工作中總感覺到受限、壓抑。

喜歡一個人獨處的時光,很惬意。一些思考或者創作記錄了一些自我對話與思緒。

特别想找到一份可以讓自己拼搏奮鬥一生的工作或者事業。但卻由于認知上的限制隻能匍匐前行。需要借用各種渠道慰藉自己,從而汲取前行的動力。

現階段的我迷茫中尋找人間清醒。

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如果渾濁成為一種常态,那麼清醒便是一種罪過”。

我甯願在清醒中選擇孤獨,也不願在喧嚣中迷失自己。

我對現在社會的很多現象會感到憤懑不滿,但卻也能理解它存在的因果循環。

這個社會得了病,可生活依然要繼續。

最近我一直在研讀《如何找到想做的事》這本書。其中有一個觀點我特别喜歡,大概意思就是任何對他人有價值的任何形态體都具有商業價值。

既然金錢對于生活必不可少,那麼為什麼不花點時間研究一下自己,提升一下對自我的認知,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并把它發展為提供經濟回報的“工具”。

無論是工作還是事業它的底層邏輯隻是一個很簡單的供需關系。

無論你想要做的事有多麼的奇葩與冷門,在這個世界上一定也會有與你志趣相投的人群。

當你在路上前行,終究會在某一天會相遇。

而你因為在做這方面的事并且足夠專業。所以能夠為他們帶來真正的樂趣,提供你成果的價值。

比如說書中作者八木先生特别喜歡了解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樂此不疲。

最後他成功創建了“自我認知”體系,從而幫助到更多的人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他通過努力實踐獲得了高度的認可,所以他成功地把“自己想要做的事”賦予變現的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陷入了一個嚴重的誤區,總覺得隻有獲得大量的金錢才能自由,所以人們往往拼命地去工作或者創業來實現所謂的自由。

從書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逆向思維,人們似乎把順序給搞反了。為什麼不可以通過“自由”即想做的事來實現“收入”呢?

現實中生活的負擔下我們負重前行,希望每個人在工作之餘都可以努力追尋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