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解密》37:姜維九伐中原


        姜維九伐中原


...

姜維九伐中原


諸葛亮北伐去世後的蜀魏關系,最基本的就是姜維“九伐中原”。對于姜維來說,這是繼承諸葛亮遺志,緻力于恢複中原;對于魏國來說,卻隻是一些戰役性騷擾,其作戰範圍仍然局限于隴右高地一帶,别說中原不沾邊,連對關中地區都沒有造成實質性威脅。本章就來講講這些事情。


      一、諸葛亮去世的善後情況

...

魏延被殺


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前線,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誓言。司馬懿追趕不及,率軍返回。

在諸葛亮病重時,把自己死後的退兵調度權力,交付給長史楊儀和軍司馬費祎等人,命令魏延負責斷後,姜維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拒不服從調度,蜀漢大軍自行退回就行。

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魏延勇猛過人,善于蓄養士卒,每次跟随諸葛亮出征,都想率領軍兵一萬人,和諸葛亮分路進攻,最後會師于潼關,就像當年的韓信那樣。諸葛亮認為這樣太過冒險,拒絕采納。為此,魏延經常說諸葛亮用兵怯懦,感歎自己懷才不遇。楊儀為人幹練機警,在諸葛亮每次出兵時,都任用楊儀規劃行動,籌措糧米,把軍中事務交給楊儀。魏延性高氣傲,其他人都讓其三分,隻有楊儀不買魏延的帳,兩人勢同水火,無法相容。諸葛亮愛惜兩人的才幹,不忍心偏廢一方。

諸葛亮去世後,楊儀對外秘不發喪,安排費祎前去打探魏延的意向。魏延說道:“丞相雖然去世了,還有我在軍中。丞相府的有關親人官屬,可以返回送葬,我應當率領軍兵進擊賊寇。怎麼能因為死掉一人,而荒廢了天下大事呢!何況我是何等人,卻受楊儀調度,并且作為斷後将軍呢!”

魏延要求和費祎一起作為留守軍隊,讓費祎手書,和自己聯名,通報軍營衆将此事。費祎對魏延說:“我現在替将軍去勸勸楊長史。他對軍事不太熟悉,肯定不敢違抗将軍的命令。”

費祎出了營門,立即策馬揚鞭狂奔而去。魏延很快後悔,卻已經追趕不上。

魏延派人舉行占蔔儀式,想要效仿諸葛亮之前的做法,但各營軍兵依次退卻,沒人理這個茬。魏延頓時大怒,估計楊儀還沒有到達,就率領自己的部衆先從南路返回,下令燒毀經過地方的閣道。魏延和楊儀各自上表劉禅,都說對方叛逆。一天時間裡,多封羽檄同時送到劉禅的案頭。

劉禅征詢侍中董允和留府長史蔣琬的意見,董允和蔣琬都力保楊儀,懷疑魏延造反。楊儀等人下令,從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以便躲避魏延阻擊。魏延先期到達,占據住南谷口,派兵進攻楊儀,楊儀命令将軍何平上前阻擊魏延。何平呵斥魏延沖在前面的軍兵說:“丞相屍骨未寒,你們怎麼敢造反呢!”

魏延的軍兵知道魏延不占理,沒有人為其賣命,随即一哄而散。

魏延帶着兒子和幾名護衛逃亡,一直逃奔到漢中。楊儀派将軍馬岱追擊斬殺,随後滅掉魏延的三族。

蔣琬率領皇宮衛兵前往接應,才行進了幾十裡,魏延已死的消息傳來,于是返回。開始,魏延想要殺掉楊儀等人,接替諸葛亮輔佐朝政,所以沒有投降魏國。實際上,他根本沒有想過造反。蜀漢軍兵退回成都,劉禅宣布大赦天下,追谥諸葛亮為忠武侯。


        二、蜀漢政治格局重塑

...

蔣琬


根據諸葛亮的遺訓,劉禅任命左将軍吳懿為車騎将軍,假節,總督漢中;任命丞相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領國事,不久加封蔣琬代理都護,假節,兼領益州刺史。這時,蜀漢剛剛失掉丞相諸葛亮,全都感覺危急恐懼,但蔣琬能力出類拔萃,處在群臣之首,既沒有悲傷的表現,也沒有喜悅的表情,神色舉止與平常一樣,于是衆人逐漸順服。

蔣琬認為,諸葛亮多次北伐繞行秦川,道路艱險,後方補給困難,最終勞而無功,不如順流東下進攻。于是計劃建造舟船,想沿漢水、沔水襲取魏國的魏興、上庸兩郡。大家都認為,如果不能迅速取勝,再想退兵會十分困難,這并非長久之計。

劉禅派尚書令費祎和中監軍姜維等人,前去面見蔣琬,轉述這種意見,蔣琬誠懇接受了大家的建議。後因蔣琬生病,東進計劃被迫取消。蔣琬回到涪縣養病,不久病情加重,于246年去世。

蔣琬因病從漢中返回涪縣後,費祎升任大将軍,錄尚書事。蔣琬因病堅持讓出益州刺史職務,由費祎兼任。費祎主政時的名聲,和蔣琬不相上下。

248年五月,費祎屯兵漢中。從蔣琬起直到費祎領事以來,雖然自身在外,但朝中的所有慶賞刑威,都是先報告蔣琬、費祎決斷,然後才能施行,這都是因為他們受到劉禅的高度信任,才成為慣例。費祎在任時,很器重董允、杜瓊、陳袛等人。


...

費袆


          三、姜維“九伐中原”

...

姜維


費祎輔政其間,姜維自認為通曉西方風俗,自己才武兼備,經常謀劃攻取西北羌、胡作為羽翼,并指出這樣可以平定隴西之地。在想要興兵時,費祎都不批準,每次最多派出不過萬餘人。

費祎經常向姜維說:“我們這些人和諸葛丞相差太遠。連丞相都不能克複中原,何況是我等呢!不如先保國治民,敬守社稷,等到将來有能力的人去繼續,千萬不要指望畢其功于一役!”

252年,劉禅下令命費祎開府辦公。253年,費祎召集歲首大會,魏國的降将郭修在座。費祎飲酒大醉,被郭修用暗藏的短刀所殺,谥号為敬侯。姜維獨掌蜀漢大權,緻力于“九伐中原”行動。


                  第一次北伐

247年,雍州和涼州的羌胡人叛魏降漢,姜維率軍兵出隴西、南安、金城接應,和雍州刺史郭淮、讨蜀護軍夏侯霸大戰于洮西。胡人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領部落歸降姜維,姜維把這些人遷徙到蜀漢,随後退兵。郭淮進攻羌胡人的餘部,把這些地方全部平定。


                    第二次北伐

249年,夏侯霸因曹爽被司馬懿所殺,投奔蜀漢。秋天,衛将軍姜維進攻雍州,依托麹山修築兩城,派牙門将句安、李歆等人守衛。魏國征西将軍郭淮和雍州刺史陳泰出兵進擊。郭淮派陳泰率領讨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進兵包圍麹城,斷絕運糧通道和城外水源。句安等人多次挑戰,鄧艾等人堅守不戰。蜀漢軍兵分發糧食,飲用雪水,堅持了幾個月。

姜維率兵救援,進攻牛頭山,和陳泰對陣。陳泰堅守不出,派人通知郭淮到牛頭山截斷蜀漢軍兵的退路。郭淮進軍到達洮水時,姜維因害怕退走,句安等人被迫投降。

郭淮留下鄧艾屯駐在白水以北。三天後,姜維派部将廖化從白水以南面對鄧艾紮下營寨,自己率軍進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離鄧艾的營寨六十裡,鄧艾在夜間趕到。姜維果然渡河攻城,鄧艾先期占據,蜀漢軍被迫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

250年十二月,姜維進攻西平,誘導羌胡人作為自己的羽翼,随後和郭準大戰于洮西,結果不勝退兵,俘虜魏國中郎将郭修後返回。


                  第四次北伐

253年三月,吳國太傅諸葛恪再次起兵攻魏,發兵二十萬進攻淮南。六月,姜維乘機率幾萬人兵出石營,經董亭包圍南安,魏國雍州刺史陳泰率軍解圍。陳泰進到洛門時,姜維因久攻南安不克,軍糧已盡,撤圍退走。


                  第五次北伐

254年,劉禅加封姜維總督内外軍事。二月,魏國中書令李豐和皇後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密謀廢掉司馬氏。事情洩露後,司馬師殺掉李豐、夏侯玄等人,廢掉張皇後,魏國陷于混亂。魏國狄道長李簡暗中向蜀漢請降。

六月,姜維乘機率軍攻魏,李簡獻城投降,姜維占領狄道,十月包圍襄武。魏國将軍徐質率軍反擊,蜀漢前軍蕩寇将軍張嶷戰死。姜維率軍擊敗魏軍,斬殺徐質。魏軍撤退,姜維乘勝進擊,攻占河關、臨洮等縣,遷徙三縣的百姓後退兵。


                  第六次北伐

255年七月,姜維借魏國大将軍司馬師病亡之機,率領車騎将軍夏侯霸、征西大将軍張翼等幾萬人攻魏。八月,蜀漢軍到達枹罕,轉而向狄道進攻。陳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經率領所部進駐狄道,等他率領主力從陳倉到達後,再合擊蜀軍。

王經不等陳泰的軍兵到達,擅自進攻蜀漢軍。姜維率軍先後在故關、洮西大敗王經,魏軍大部傷亡或逃散,損兵幾萬,王經隻帶領殘部一萬多人退保狄道城,姜維乘勝圍城。

司馬昭任命長水校尉鄧艾出任安西将軍,和陳泰合力抗擊蜀漢軍,并派太尉司馬孚作為後援。陳泰與鄧艾會合後,分三路進至隴西,避開蜀軍,出其不意繞過高城嶺,進至狄道東南山上,燃火擊鼓與城内聯絡。

魏國城内守軍看到援兵來到,士氣大振。姜維率軍沿山路進攻,被魏軍擊退。這時,陳泰揚言截斷蜀軍退路,姜維于九月退軍駐紮鐘堤。


                  第七次北伐

256年正月,姜維升任為大将軍。六月,姜維和鎮西将軍胡濟約定在上邽縣會合。七月,姜維先出兵進攻祁山堡,聽說鄧艾已有防備,改從董亭進攻南安,鄧艾軍搶占武城山,據險拒守。

姜維看到地利已失,強攻難克,趁夜間渡過渭水東進,沿山路進攻上邽縣,兩軍大戰于段谷。胡濟延誤日期未到,蜀漢軍交戰不利,士卒潰散,死傷很多。蜀漢百姓因此埋怨姜維,隴山以西的地方趁機騷亂。姜維敗退返回,自請貶為後将軍,代理大将軍事務。


                    第八次北伐

257年五月,魏國征東大将軍諸葛誕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馬氏,姜維趁魏國關中空虛,出兵秦川,于十二月率領幾萬人出駱谷,到達沈嶺。魏國大将軍司馬望和鄧艾據守長城,姜維駐軍在芒水,依山紮營,司馬望和鄧艾堅守不出。姜維被迫于第二年退兵回成都,劉禅恢複姜維的大将軍職位。

姜維多次北伐,不但未見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輕易對外用兵,轉過頭來緻力于加強漢中防守。姜維認真研究了蜀中形勢,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新策略。劉禅同意後實施,诏命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還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其實,姜維的斂軍聚谷辦法,使得漢中門戶大開,實際上等于自棄險要,自拆藩籬,埋下了丢掉漢中從而導緻蜀漢滅亡的隐患。


                  第九次北伐

262年十月,姜維再度起兵攻魏,進入洮陽境内,鄧艾率軍迎擊。鄧艾抓住姜維懸師遠征,戰線過長,給養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占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擺設陣營,以逸待勞阻擊蜀漢軍兵。雙方激戰後,魏軍發起反擊,蜀漢軍大敗,損失慘重。姜維隻好退往沓中。此後,蜀軍實力大減,轉為被動防禦。

當時,蜀漢朝廷宦官黃皓弄權,想廢掉姜維後培植右将軍閻宇。姜維請求把黃皓斬殺,但劉禅不肯聽從。姜維不敢返回成都,繼續在沓中屯田種麥。


黃河歌者曰:無論是諸葛亮的北伐中原,還是姜維的九伐中原,其戰略目的隻是占領隴右高地,以便獲得當地的戰馬、兵源等進行補充,然後徐圖進攻關中。對于曹魏來說,這樣的相持态勢,對自己有利。之所以諸葛亮和姜維先後幾十年勞而無功,就是因為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蜀漢滅亡時,國内總計才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口人,能調動的兵源非常有限,手下又不具備秦國那樣的虎狼之師,由戰略進攻打成戰役襲擾,這是必然結局。尤其是姜維最後所謂的“斂兵聚谷”策略,埋下了蜀漢滅亡的禍根。隻所以能持續這麼多年,隻是因為魏國的政治動亂一直沒有停息,司馬氏無暇騰出手來伐蜀罷了!


...

鄧艾


黃其軍

  作于2024年7月24日(古曆甲辰年六月十九)

      文中照片來源于網絡,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期同類文章鍊接:

魏吳交兵及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曹真進攻漢中及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石亭之戰及諸葛亮第二、三次北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曹丕與曹植的恩怨情仇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