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堂留影115
2023-12-20 一百一十五課
古文經典交流學習群 郭老師
郭志強,1996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曆史系 ,中學高級教師,曾任《中學政史地》編輯部主任。
5.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語音整理
今天我們繼續來共同學習《論語·公冶長篇》的第二十四章。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這一章是孔子在評論微生高,孔子認為他太愛惜自己的羽毛,就是太在意自己的名聲和名氣,以至于辦了一些不像君子所為的事情。
微生高,複姓微生,名高,魯國人。在古代漢語裡這個“微”通常和尾巴那個“尾”是通假字,所以有人因此認為這個微生高和莊子裡邊的尾生是同一個人。
在《莊子·盜跖篇》裡,有這樣一則故事,說“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說的啥意思呢?就是說尾生與一個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結果到了約定的地點,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那時候兒也沒有電話,也沒有微信,聯系不上對方。結果河水上漲,這個尾生呢甯肯抱着柱子在橋下等,結果被淹死了。
我相信莊子講的這個故事不是事實,因為莊子一直都是一個滿嘴跑火車的人,也就是說經常杜撰一些故事來說明道理。當然這個方法很好,但是把它當成真實的曆史事件,就有點兒搞笑了。莊子講這個故事恐怕是用來攻擊批評儒家的,在這裡不是認為他直,而是認為他傻。
在這一章裡,孔子通過具體的事件來評價微生高,我覺得他的觀點和看法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我們回到文本上來看。“孰謂微生高直?”這裡是一個疑問句,就是,誰說微生高這個人很直率呢?他究竟直率不直率?孔子并沒有給一個回答,而是舉了一個具體的事例,“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就是有一次有人找到微生高,估計是要吃餃子,找他借點醋,但是微生高家裡又沒有。但是他又不給别人直說,而是跑到鄰居那裡邊去讨要,然後把醋就給了對方。那微生高的這種做法,在孔子看來并不是“直”。
而是啥呢?太愛惜自己的羽毛了,也就是說太愛面子了。别人找自己借點兒醋,自己沒有,你直接說沒有不就完了嗎?但是他不好意思說。既然别人求我了,那我一定得給他做到,怎麼辦呢?就去鄰居家要了一點兒醋給了對方。意思是說,你看你找我辦這事兒,我給你辦了。
很明顯,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他不是在誇獎微生高,而是有一個明顯的貶義,你這樣做太不直率了,太愛面子了。
那在孔子看來,一個君子應該追求的是大道,應該是以天下為己任,不應該追求小名聲,講究小信譽。按照孔子的這個見解,尾生與女子約會,守信而死,他不是為追求大道而幫助天下去死的。他隻能是一個刻闆迂腐、不值輕重的行為,并不值得稱道。
這個“直”有真直,也有假直。真正的“直”實際上是一種無心的“直”。就是我幹啥事,我不是存心的,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當别人來找你借醋,有你就有,沒有就沒有,不用掩飾。但是如果你因為害怕得罪對方,或者是擔心對方誤會你連醋都不願意借,那這時候你這個腦袋裡,可能會誕生出無數的想法,我給他還是不給?我到底該怎麼給?那這個時候兒可能就會辦出一些傻事兒,“乞諸其鄰而與之。”
這個“諸”是一個合音詞,就是“之于”,向鄰居讨要。“與”呢?在這裡它是個動詞,不是連詞,從鄰居那裡讨要過來而給對方。
當然在生活中呢,也有一部分人是假直,他開口就說,我這人說話比較直,我直說你别生氣啊。這時候你就要注意了,說這種話的人,他一般都是假直。因為他接下來說的話一定很難聽,所謂的直,他隻是為自己說話難聽找個理由,找個借口。
所以我們說直,它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它是一種無心的、無我的境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所以呢,我們說直,有時候就是無心,就是率真,這樣的一個意思。千萬記住,說話難聽,它不代表直。
〔注〕微生高:微是國族名;生即外甥的甥,外甥是以母家論,微是他的姥姥家。古人或以母家(姥姥家)為氏,稱為某生,西周金文和《左傳》有不少例子,高是他的名。
醯:xī ,醋。
孫中興詳解
本章又是孔子和時人對于“直”的觀念有異。
孔子很不以為然地說過:“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有人跟他要點醋,他自己家裡也沒有了,他就跑到隔壁去幫人家要。”
這裡的“微生高”也是個曆史上沒什麼記載的人物。有些書以為他是“尾生”,因為“微”和“尾”的發音很近,可能因此傳聞不一,記載就不一。先秦兩漢經典中有提到尾生與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結果女子沒來,卻來了大水,他抱梁柱而死,這樣的“信”是古人期期以為不可的(《莊子·盜跖》),都沒說到他“直”的事。所以,可能不是同一個人。
孔子這裡也沒說微生高做過什麼事情讓人覺得他“直”。就像《公冶長篇》第十一章有人說申枨“剛”,孔子也沒舉證。隻舉例說他“欲”,所以算不得“剛”。孔子在這裡用向隔壁借醋給人的事來說明微生高算不上“直”。這裡沒說向隔壁借醋給人是不對的,隻是這樣的行為算不上“直”,應該還算是好人好事一樁。
問題因此就來了:“直”是什麼?弟子沒人接着問,孔子也沒說。古注都說“用意委曲,非為直人”(孔安國、皇侃和邢昺),朱子引用範氏的說法最清楚:“是曰是、非曰非、有謂有、無謂無,曰直。”這樣一來,“直”好像也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樣簡單。
如果孔子評論微生高不“直”,那麼“直”是高階道德嗎?
如果從《論語》中所出現的“直”來看,正面的評價居多:“舉直錯諸枉”(《為政篇》2.19和《顔淵篇》12.22)、“人之生也直”(《雍也篇》6.19)、“狂而不直”(《泰伯篇》8.16)、“質直而好義”(《顔淵篇》12.20)、“直躬”(《子路篇》13.18)、“以直抱怨”(《憲問篇》14.34)、“直哉史魚”(《衛靈公篇》15.7)、“直道而行”(《衛靈公篇》15.25)、“友直”(《季氏篇》16.4)、“古之愚也直”(《陽貨篇》17.16)、“惡讦以為直者”(《陽貨篇》17.24)、“直道而事人”(《微子篇》18.2)。
但是更重要的是下面兩句:“直而無禮則絞”(《泰伯篇》8.2)“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陽貨篇》17.8)。這兩句強調“直”要靠“禮”和“學”來節制,否則就會流入“絞”(讓人覺得像刺一樣讨厭)。從這兩句看來,“直”還有更多努力空間,因此道德位階應不算是最高。
“直”既然不是頂級道德,孔子說微生高不“直”,可是解釋成是批評:連“直”這樣的标準都做不到,還能做到什麼?也可能隻是不“直”,但是還替人去借醋,沒有拒人于千裡之外,這種替人排難解紛的服務行為,難道不能算是更高的德行嗎?不然,人家來跟你借醋,你很直地說沒有,就關上大門嗎?還是補上一句,你到隔壁問問看?自己跟鄰居熟,借起來比較方便,不就舉手之勞幫了忙, 這樣有什麼不好呢?除非自己去向鄰人借的醋,卻說是自己家的,這才是要譴責的啊!我覺得孔子舉例沒講清楚,可惜了!
天涯箫聲 書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