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的源泉
文學創作的源泉
文學創作的源泉,無疑是需要有一種豐富的想象力、觀察力、洞察力。
而文學創作,作為“輸出”,閱讀文學作品作為“輸入”。即便有天賦異禀,文學創作也是需要信息的獲取、素材的積累。文學創作的源泉就是“輸入、輸出”的有機循環。
人獲取信息的“輸入”分兩種:一種是讀者,主要靠閱讀獲取信息;一種是聽者,主要靠傾聽獲取信息。“輸入”的另一端,“輸出”也分兩種:一種是寫作者,主要靠寫來輸出,寫字就行;一種演講者,說話的方式。
當然并不是閱讀“輸入”就能寫作。《人間詞話》,美輪美奂的四個字,看了還是不會寫作。通常一提到作文章 ,人們強調的大多是“天賦”:文章天成妙手偶得,怎麼得的不知道;七寶樓台揮手而就,怎麼揮的沒看見。文章運用之妙,在乎一心。自然這類見解妙到毫颠,但對凡人沒有用。
寫作不應該隻是天才的事, 天才可遇而不可求。沒有辦法從一個普通寫作者變成天才,但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寫作者。
陳丹青評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通常成年的成熟的大師,喜歡做減法,也就是所謂取舍和概括,可十八歲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歲年紀,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細心,一點不亂,不枝蔓,不繁雜,通篇貴氣,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賦了。
第一次讀到這些,醍醐灌頂之感。天才是如何著作,已然是迷,但可以肯定,在想象力、觀察力和洞察力之外,王希孟是有走訪山水之間。看到的洞察到事物,通過馳騁的想象力,全部加入到自己的著作。但沒有天賦,多做減法,也是能一種寫作大成者。
初嘗寫作,“輸入”的素材,如網一樣,腦海裡千頭萬絮,心中萬馬奔騰,如何收攏,馴服,化成邏輯嚴謹、錯落有緻、有理有力有節的文字。從做減法開始。
- 上一篇 《論語》講堂留影115
- 下一篇 小嘴叭叭說不停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