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吾鄉

...

知曉王德峰教授,是在視頻号裡刷到很多他在複旦大學講課的視頻,乍一聽,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特别喜歡。大家都叫他“哲學小王子”,手上總夾着一根煙。《尋覓意義》這本書,将王教授的人文講演收錄了十多篇,包括哲學、藝術、教育等等,比看短視頻更集中更震撼更引發思考耐人尋味。

在市場化現代化的今天,到處都充斥着資本。資本的生存方式是增殖。資本增殖将現實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裹挾其中,為謀生犧牲時間和精力。可一個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手中财富的增加,并無法同步增加精神的厚度和生命的質感。為了在浮躁的世事中安頓我們的内心,我們開始找尋生活的意義。哲學,成為我們必須的修養。

說到這裡,我特别感激在職研究生時選擇了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專業。當時,有很多關于政府管理、應急處突等實用性的專業選擇,我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馬哲專業。才翻看《尋覓意義》第一篇《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就覺得若合一契。想起馬哲老師說的話“選哲學專業的學生,是比較有智慧的”。我會意一笑。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課,便是細講了哲學的性質和功能。跟王德峰教授講的一樣,哲學,從詞源學角度,可以拆解為“愛+智慧”,哲學是智慧之學。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價值觀。哲學的認識方式是一種反思。記憶深刻的是,當老師講到“熟知非真知”、“對自明性的反思”時,我醍醐灌頂,原來,我們常常挂在嘴邊的,也許,往往是我們最無知的。

王教授詳細解剖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差異。西方哲學的主題是知識的問題,即人如何獲得可靠的确鑿無疑的知識,關注更多的是自然界的知識,側重于理論邏輯,注重邏輯的真實性。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主題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關注更多的是生命情感,側重于體驗的真實性。黑格爾曾言中國文化中沒有成形的哲學,孔子的思想着重于人倫關系,學問不夠抽象。以《論語》為例,沒有抽象思維,而隻是經驗的零散化常識。

了解中國哲學,就要多學習傳統文化經典。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是先出世後入世,也就是說,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中國哲學的主幹是儒道釋。儒家主張無所為而為。即不為任何功利的目的做事,事情本身就是意義,自己就是自己的意義。道家主張無為而無不為。即通過做減法,盡可能減少來自人自己的因素,人類生活的幸福來自于天,苦惱來自于人自己。佛家主張無心而為。做事就認真做事吧,做事就是消業,心别到結果上去,做事情不求結果,最好沒結果,否則舊業未消新業又造。

我們無需尋覓意義,我們本來就生活在意義中。既然資本的邏輯導緻資本主義的異化和人的物化,那麼,不妨給資本劃定界限,給欲望劃定界限。把資本的邏輯限定在市場領域中,讓它推動經濟的繁榮發展,而不讓資本侵入我們的生活、道德、教育、醫療等領域。為我們的願望設個上限,給我們的欲求配上鞍鞯,把我們的憤怒馴服招安,時刻牢記,可取之物如滄海,每人僅能得一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