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之文化多樣性

原創,文自負

南北朝 之南梁 文化

“千裡莺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很長一段時間,隻覺得這是一首清新而文采飛揚的寫景詩。

當稍了解杜牧一二,才發現這同樣也是寫曆史,清麗風景裡那個多寺廟的南朝,那個被統稱為魏晉南北朝裡的南朝。

曆史課本大多有一句“魏晉南北朝标志着經濟中心南移”南北文明深度結合。而其實這也是中國由統一的漢王朝後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社會動蕩,黎民百姓生活在一個黑暗環境裡。皇族門閥大多縱情酒色,不識禮法追求個人性格的表達。整個社會也人心頹喪。而這個時候的南朝梁帝蕭衍,在道家、玄學、儒學這三大思想的嘗試和選擇裡 ,期給王朝注入如精神力量以建立國家意識形态。依靠“獨尊儒術”強盛起來的漢朝,光芒萬丈。然而儒學在漢末卻被嘲笑為腐迂的對象。此後經曆魏晉三百年的動蕩,南朝的儒生早已不是原來的儒生了。沒有了先秦時期的昂揚勃發的氣象,也沒有漢朝盛世中以天下為己任的風範;道家得道成仙的思想,更多隻是适合個人修養,并不利于國家統治,對于普通大衆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而與道家密切關系的玄學,在魏晉時曾經風靡一時,但也因南朝軍人的政治瓦解而失去了土壤。

時衰世亂。當中原王朝一統天下的帝國時代黯然落幕,陷入迷茫與恐懼的人們迫切需要精神安慰。佛教通過不同路徑傳入中國,随着佛經翻譯日益發達,中國本土高僧積極講傳,魏晉以後,佛教開始大規模傳播。到了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普遍空虛,佛教廣為流行,既成為上層社會的寄托,也成為普通大衆的慰藉。佛教成了南梁王的選擇,并與儒家的仁德觀念結合,極具中國特色,慈悲觀也極大的發展了佛教教義。佛門清規逐漸定型,包括素食、僧服、獨身等等。佛教在中國擁有了一整套可操作的制度和模式。南梁王将佛教定為國教。他希望用佛教的悲憫,來蕩滌整個南朝彌漫的戻氣。經過南梁王的推動使得南梁的文化發展到了整個南北朝時期的巅峰,為唐詩的絢爛綻放開辟了道路。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