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52——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吐字應清晰、鄭重、舒緩,語速不要太快,有些人說話特别急躁,如同錄音機按了“快進”鍵一樣,内容一下子就過了,對于某些反應慢的人,根本反應不過來;但說話也不能含含糊糊、表達不清,自己說了半天,别人一句也沒聽懂。
講話太急躁,速度太快,聽的人跟不上,他就慌;你吐字模糊,他聽得很吃力,生怕把你的話聽錯了或者聽不清楚而失禮。所以我們講話語速要适中,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所以凡事都要取中庸之道,過與不及都不好。
語言是與人溝通的工具,應該将自己所想的表達出來。有些人表達能力比較差,心裡明明有一大堆問題,卻說不出來,隻有透過眼神和表情感覺到“他可能有心事”,但卻始終挖掘不出來。在衆人面前不敢說話,也不善于表達自己,很多事情都藏在心裡,這樣就不太好。實際上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讀書會可以得到鍛煉和培養。
西晉有個人叫裴秀,從小就知道勤奮學習,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家中常有客人來訪。每次家中宴請客人,母親有意讓他去端飯送菜,服侍客人。裴秀也特别珍惜這個機會,在接待過程中,總是言語虔誠、彬彬有禮。客人見他如此虛心懂禮、談吐優雅,都很喜歡他,所以他的名聲很快就傳開了。
總之,無論做什麼,該說的一定要說,不該說的就不說,要學會應機說話。比如你前面坐個醫生,如果一直給他講天文學,他根本不想聽;或者,對一個特别不喜歡邏輯推理的人,拼命地講邏輯推理,他也聽不進去。所以,說話一定要掌握分寸,聖賢經常強調要觀察,如果不該說的說得特别多,該說的卻沒有說,那你說得再多也沒有用。
【思考題】
1.為什麼說“做慈善事業,是自己實踐善行,不是救濟工作”?結合在仁愛的經曆,談談您是如何理解的?
2. 為什麼說“幫助别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結合在仁愛的經曆,談談您是如何理解的?
3.您是否注意過自己說話的語速和語調?您覺得自己需要調整嗎?為什麼?
4.裴秀的故事帶給您什麼啟示?
5.您怎麼理解“應機說話”?您可以把握好說話的分寸嗎?請分享您這方面的經曆。
6.今天的學習内容,對您有哪些啟發?
7.請分享您最近觀心轉心的小故事。
- 上一篇 買跑鞋,為啥要買大一碼
- 下一篇 娛樂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