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希望——良将者李牧(6)武安魔咒
宜安之戰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趙國的士氣,這是趙國在長平慘敗之後,第一次取得的偉大的勝利,大喜過望的趙王,将李牧比成了趙國的“白起”,随即加封李牧為武安君,封地為今河北省武安縣。這可以說是李牧的榮耀時刻,但是也為李牧埋下了悲劇的伏筆,“武安君”的封号頗有些魔咒的意味,放眼戰國,一共有四位武安君,第一位便是懸梁刺股的蘇秦,“傾齊”的陰謀被發現後,慘遭車裂極刑,不得善終;第二位便是“人屠”白起,戎馬一生卻換來賜死杜郵的悲劇結局,不得善終,第三位便是本文的主人公李牧,最終也難逃不得善終的命運,最後一位便是楚将項燕,兵敗身死的結局算是武安君中最好的,馬革裹屍也算是将軍的歸宿,但依舊是不得善終。
有人歡喜便有人愁,這是赢政親政以來對趙國的第一仗,本來秦王政是想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立威,卻不想弄巧成拙。秦國對趙國上一次的敗仗恐怕還要追溯到趙惠文王時期阏與之戰,那時候的秦國國君還是他的太爺爺秦昭襄王,嬴政這臉是在是被打的不輕。況且此戰,秦王政跳過了名将王翦,直接讓樊於期當主帥,也是擔着巨大的風險的,最終結果正映照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按照《秦律》,兵敗投敵者,不但要抄家,籍沒資産,男女人等淪落為國家的奴隸,還要發掘祖墳。秦王嬴政做了這一切還沒完,懸賞千金加萬戶侯,以求樊於期的項上人頭。可見這件事對秦王嬴政的陰影。
兩年之後,秦軍卷土重來,兵分兩路攻趙,南路軍推進邺邑平陽,從南面威脅趙國首都邯鄲,北路軍推進太原,經太行山進攻番吾要地。面對咄咄逼人的秦軍,此時的趙王遷并沒有以往那麼慌張,因為他有了自己的守護神,就是李牧。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趙國在這一年發生了旱災,農田受災面甚大,有的地方莊稼枯死,顆粒難收。此外,國内形勢也不夠穩定,人心惶惶。鑒于這種情況,趙王遷要求李牧盡量實施強有力的反攻,争取首戰即勝,不要把戰事拖得太久。
李牧對趙王的意圖心領神會,南路有漳河以及南長城為依托,急切之間,秦軍難以拿下。于是他命令司馬尚指揮所部,配置于邯鄲以南,遲滞秦軍; 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面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南面之敵。激戰在趙國境内一片開闊的地上開始了。李牧臨陣不驚,指揮若定,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正式交戰,趙軍迅速給予番吾秦軍以沉重的打擊,接着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爾後,李牧立即回師南進,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的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的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三次進攻宣告失敗。
番吾之戰,李牧充分利用了騎兵的機動性能,為趙國赢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由于在肥之戰及此戰中也損失嚴重,趙國軍事實力喪失殆盡,已無力組織遠程追擊及反攻,僅能退守邯鄲,暫時自保。戰國末期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并沒有因此而改變。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這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準确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
痛定思痛的秦王政,此後的三年,将注意力放在了三晉最弱的韓國身上。經過了幾輪摩擦,最終韓國被滅,秦趙直接失去了緩沖地帶,大戰将再度開啟,這次秦國做了更充分的準備。堡壘往往是從内部攻破的,秦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趙王遷的近臣,造謠李牧謀反。這個近臣的名字,就是被網友戲稱為戰國第一“名将”的郭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