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之間溝通出現問題後,如何應對?

都說一個家庭是孩子成長最好的後盾。

但是我告訴你,很多家庭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可能是畸形,甚至是徹底沒有的。

如何應對?

第一,情緒穩定的家長能夠教出情緒穩定的孩子。

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我們後來把這種東西叫做豁達、智慧,蘇東坡爸媽能是情緒暴躁的人嗎?不太現實。

強大的精神内核是會傳承的,這才是高貴的門風。

“報——”

“慌什麼慌?多大點事,你就慌?”

大家見過很多電視劇裡的這兩個角色,這就是兩個人精神内核的區别。

你發現慌慌張張的人是很難成事的,因為他永遠在被外界所幹擾,始終沒有清晰自己的判斷,他太容易搖擺了。

一個丈夫或者妻子整天大喜大悲,家裡的人大概率會受他影響,不快樂,不幸福。

強大的精神内核和一個非常穩定的情緒是很重要的,大家也要修煉自己,因為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你修煉自己,孩子跟着學就行了。

第二,善于溝通。

溝通是你不一定每個問題都要給出回應,你也不一定每個困難都要給出建議。

因為你沒有經曆他的人生,你相信他會根據他所有的情況做出最好的判斷,你别苛責他,善于溝通的本質就是你理解他,有時候哪怕你隻要聽就行了。

你知道為什麼現在互聯網上的人都不認識,但是願意給他發消息嗎?

可能很多時候你和孩子的溝通就是這種,讓他覺得你在聽他,尊重、心理認同,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一個解決辦法。

很多時候你得讓你的孩子去體會人是什麼樣子,得讓孩子感受世界是什麼樣子。

你可以是一個建議,甚至都不是一個舵手,你是副舵手,你甚至是前面的觀察員,他來掌舵,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要不然永遠長不大。

第三,愛和尊重。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這句話是魯迅的一篇文章當中提到的。

第四,強大的後盾不是包辦一切。

我一直在倡導,有的時候父母把自己的人生過好,孩子的人生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

大方向上給建議,小事情上不幹預,世界在巨變,舊的經驗不一定對,你的成功可能真是偶然。

第五,修煉自己,持續學習。

大學老師的成才率比較高。

大學老師上班回到家裡有時間看電視嗎?

比較少,因為都有科研任務,還有論文沒有寫完,所以回到家裡還在學。

孩子一看,我媽這麼慘,我爸這麼慘,那我也得慘,我也學。

所以,成才率特别高,他們真的給孩子具體的學習建議嗎?沒有,他們就是把陪伴學習做好了。

爸媽在忙爸媽的事情,你也要忙你的事情。

我們是為了更好的家庭,更好的生活。我們往大了說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對社會做貢獻。

再就是培養興趣愛好。

我見過很多家長為了照顧孩子,把工作辭了,在學校旁邊租個房子,一心一意隻陪孩子,孩子瘋得特别早。

因為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他身上,你把他攥得太緊了。

他穿衣服,吃什麼飯,幾點回來,幹什麼都有具體的建議,建議到孩子覺得無孔不入,壓迫感特别重。

家長應該也要有一些愛好,因為我認識一些人,比如他自己工作完之後,喜歡釣魚都行,喜歡寫字,喜歡朗誦。

你得有一個自己喜歡的愛好,然後長期讓你的精力得到很好的釋放,同時你又在這些方面獲得了精神愉悅。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一般看孩子怎麼樣,大概父母就會怎麼樣,這個話可能有點絕對,但是是有點道理的。

第六,人生是馬拉松。

我們都太着急了,這一點往往是講給家長講給孩子最多的。

我們有七八十年的時間,大家讀曆史讀了很多,比如讀《資治通鑒》,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鑒》的時候在朝為官嗎?沒有,被擠壓得沒有地方去,回去了。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是自己最得意的時候嗎?也不是。他是因為要幫李陵,結果被漢武帝給折磨了,才寫的。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有非常坦然的心态。

這個心态首先來自于家長,再來自于孩子本身。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要從容地應對。

人生很多時候可能領先一個階段,但你不要期待自己全程領先,把弦拉得太緊就斷了,孩子應該松緊有度,張弛有度。

第七,家庭教育是關于孩子如何幸福度過一生的教育。

最後一句話請所有人記住,幸福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就算醫學再發達,我們就是百來年壽命,如果這一生最後消散了,很多年後變成了一株草的葉子,一杯啤酒的泡沫,一陣風吹過的塵埃,什麼都不複存在了。

那些執念、焦慮、痛苦、掙紮還重要嗎?一點都不重要。

幸福的人生一定是成功的,但是隻追求成功的人生,不見得幸福。

大家都見過,父母都是強人,特别強,一個比一個強,一山更比一山高,孩子在夾縫中生存。見過吧?很多的。

幾乎所有的職業都是需要培訓才能上崗,這是今天開頭的觀點。

老師、教師、律師、司機,最偉大的事業,為人父母卻沒有經過培訓,這看起來是巨大的缺點和遺憾。

也因此造成很多人在家庭教育裡面不稱心、不滿意。

但是盡管如此,這些不影響你成為優秀的父母,因為愛會驅使你做一切正确的事情,希望大家用愛去關心照顧一個孩子,而不是因為要求去規訓和苛責一個孩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