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個孩子(三)
我總以為,離别到來時,我會從容淡定,畢竟我還算看的開生死,而且也經曆過兩次離别的預演,算有經驗。我那時偶爾也會對家人和自己說,得了這種病,從目前的醫療水平來說,離别總會到來,隻是時間問題。在提倡且重視樂觀的那段時間,說出這樣消極的話,也是給家人和自己心理上做下預防,避免離别來時悲傷強大到心理無法承受。但當那天真的來臨,才發現自己的以為和預防都并沒那麼成功。離别感是鮮活的,外表鎮定的自己,心裡布滿的卻是傷感和不舍,感覺還有好多話想對母親說,還有好多事想為母親做,可一切都來不及了。在母親最後的幾個小時,趁屋裡沒人,把想對母親說的話小聲的說了些出來,就當母親還能聽的見吧,邊說悲傷邊浸入心底,沒幾句,便哽咽的不能出聲了。
那些離開了我們的親人們,都去了哪?他們會孤獨嗎?
也是在那時,有些懷疑向母親隐瞞病情是不是沒有那麼正确,如果她知道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就可以去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因此延長幾年生命;如果知道自己病情,會不會給我們說一些想留給我們的話,而沒有這些話,對母親、對我們是不是都是種遺憾。
在母親離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深夜總是難以入眠,輾轉反側。總會想,人怎麼就這麼走了,怎麼就這麼離開了我們,不舍和思念與悲傷摻揉在一起。以前的點滴也時不時湧出來,歡樂的和痛苦的,帶起懷念和感歎。
小時候的某個早晨,腹疼的起不了床,母親請來好多人,頗費周折,總算好了。母親說以後千萬别吃涼東西,喝涼東西了。以後的生活裡,母親一直沒忘記這就話,總會偶爾問我有沒有履行那句告誡。現在每當自己吃喝涼東西時,那句話依然會穿過回憶來到耳畔,隻是感歎,在現實裡再也聽不到了這句關懷。
母親離世前一個月左右,有次回老家看見母親在床上坐了起來(那時母親已經很少能坐起來了),見我回來笑着沖我說話,這是我最後一次見到母親笑。
但當時我為什沒能笑着回應?那幾年我确實很難高興的起來,我的樂觀計劃是那麼失敗,請原諒我沒能用樂觀溫暖這個家,溫暖那段時光。
總會有偶爾身邊的日常,感覺可以給母親去聊聊,但仔細一想,才失落的發覺已經沒有了和母親聊家常的機會,這些話隻能借心理寄托的幻想表達出來,或是任其慢慢消散。
生與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生的歡喜,死的恐懼,我們太平凡,參不透其中奧秘,我們隻有平凡的悲傷,平凡的思念。我隻是有時會想,有些人的離開可能是為了讓另一些活着的人更好的活下去吧,反過來說,活着的人不去好好的活着,就辜負了離開的那些人的離開。 好好活着,是離開我們且愛我們的那些人,留給我們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叮囑。
多付出些努力讓自己好好活着,不要辜負了那些離别!
- 上一篇 從容淡定
- 下一篇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