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

刷到一個視頻:一個中學生,面對鏡頭大大方方地直言自己并不喜歡學習,但是人生有兩條路,一條是想走的路,一條是必須走的路,隻有把必須走的路走漂亮,才能走自己想走的路。

說真的,有多少孩子是真正喜歡學習的?我想,如果沒有父母和老師的督促,或許大多數的孩子都将淪為學渣。畢竟“花花世界迷人眼”,與萬花筒般的外界誘惑相比,學習顯得那麼地枯燥無味。

高考前夕,我們會看到許多高三學子“撕書”的視頻,他們把陪伴三年的書籍撕得粉碎,從高處撒下來,并高聲喊叫來釋放自己的壓力。說實話,我不贊同撕書的行為,釋放壓力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非要撕書呢?單從撕書的做法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對學習并非真正的熱愛。

如果真的喜歡,是不可能把書撕掉的。我們家也有許多書,一部分是大寶的“真愛”,還有一部分隻是我一廂情願買來的,大寶對其并不正眼相待,直接打入冷宮。對于那些自己喜歡的書籍,大寶視若珍寶,連名字都不往上寫,也不讓折角,更别說撕掉一星半點了。而對于那些被“打入冷宮”的書籍,那就随便了,想怎麼糟蹋怎麼糟蹋。所以,從一個人對待書籍的态度和行為上,就可以判斷他們是不是喜歡?

我們常說,學習必須激發孩子的内在動力,才能走得更穩更遠。可如何激發孩子的内在動力呢?這是個難題。孔夫子很早就告訴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呢?手機、電腦、吃喝玩樂……如果我們不加以幹涉,這也許是大多數孩子的選擇。

古代的讀書人為啥“十年寒窗”也要苦讀?他們又有幾人是真正熱愛讀書的?無非也是為了某種目的,或為了實現理想抱負,或為了改變生活現狀,當然也不乏為了銀子的。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範進中舉”,範進是真的喜歡讀書嗎?更何況他讀書讀的也不咋地,如果不是碰到“同命相連”的周進當主考官,也許範進一輩子也就在他老丈人手底下低三下四地讨生活了。

興趣固然重要,但有清醒的認知更為難得。正如視頻中的孩子,她知道學習是必經之路,如果想要走自己想走的路,就必須先走好必走的路,否則隻能放棄理想,被迫謀生。而現實是,許多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路沒有清晰的認知,隻是在渾渾噩噩混日子,不愁吃不愁穿,吹着空調躺床上玩手機,所以他們意識不到必走之路的重要性。

其實人生應該有三條路:一條是必須走的路,一條是想走的路,另一條是被迫謀生路。以後的人生是走自己想走的路,還是走被迫謀生路,取決于能不能把必須走的路走漂亮!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