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

...

這個周末過的比較忙。早上起來,打掃完衛生後,想一個人靜靜地喝會茶。

水燒好,茶泡好,很快電話響了起來,是老總打來的,不得不接。接完電話,才知道大老闆要來,不得不去加班。

等一切忙完後,已經是下午三點了。回家燒的水已經涼了。隻好繼續去燒水,泡茶,慢慢地品味。

翻了下微信,看到毛主席的一句話:“我們從來不搞一鳴驚人的事情,我們什麼事情都慢慢來,實際上很快。”

這讓我想起了“慢慢來比較快”這句話,我的座右銘之一。這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話,蘊含了很深的哲學道理呢!

還記得小時候的動畫片《一休哥》嗎?裡面有一集大力士和一休比誰的力氣大的舂米比賽。大力士找來大石桶,撿起棒子一頓亂壓砸碾,不一會兒就大汗淋漓,而且米糊越來越粘稠,沒碾過的米粒雜夾其中,最後大漢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起不來。

聰明的小一休則盤腿坐下來一粒一粒得開始磨起來,開始時是圍觀人的冷嘲熱諷,他不改節奏,繼續一粒又一粒,心态平和,從日出到日落。結果果就是我們都知道的了!

初中的時候,遇到農忙時節,看到雜亂的事情不知如何是好?爸媽就會帶着我們,按成熟度距離人員時間規劃好,然後一件件去做好。媽媽常常說,饅頭得一口口吃,事情需一件件做。至今記憶猶新。

記得金庸先生早年創辦《明報》時,白天寫社評,晚上寫小說,常常連飯都顧不上吃。

這樣高強度的生活,讓他落下一身毛病,深受折磨。至此他這才明白:“人不能老是很緊張,要像《如歌的行闆》韻律一樣,有快有慢。”

于是,他開始放緩自己的步伐。有時間就和朋友聚聚會、聊聊天,或者是外出散步、旅行等等。

身心得到了休養,他也積蓄了更充足的力量,得以更好地完成創作。

就如金庸老先生形容自己時說:“我的性子很慢,做什麼都是徐徐緩緩的,最後都做好了,樂觀豁達養天年。”

木心也說:“人生,自始至終都是一場散步。”

在自己的路上,慢慢的修煉内在,把擅長的事情做到極緻。

放慢腳步,不疾不徐,你會發現,當身心停下時,所有的疲憊與困擾都會悄然消散。

當我們有這樣的心裡底氣時,就會在更高一點的角度,有了更長遠的眼光、更廣闊的心胸,去看到更全的整體,而不會陷入焦慮、着急等負面中徘徊執着。

我們很多時候不必着急,不必慌張,不必因為仰望别人而亂了自己的節奏。

人生如同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有的人剛起步,有的人已經跑了半程,有的人止步于眼前的風光,有的人後來者居上。

一步一步來,在正确的方向上,持之以恒地努力。馳而不息,慢而有恒,用日積月累的堅持,才能赢得厚積薄發的一鳴驚人。

慢慢來,我想所有的好運都在來的路上。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