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沸散”與“消毒劑”
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産婦的死亡率很高,這中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衛生條件達不到。
而其實,在19世紀的時候,醫學界就有兩大非常重要的發現,一個是麻醉,一個是消毒。麻醉被很快的普及和應用,而消毒的這個工作一直到很晚,付出了特别多的代價之後,才慢慢的被人意識到。曾經意大利有個醫生提出來讓大家洗手,結果這個醫生被人送進了瘋人院,就覺得他腦子有病。”
人們為什麼對于消毒這事不重視,而對于麻醉這樣的事很重視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麻醉所要解決的問題可見(可以看得見):那些人在那兒疼的要命鬼哭狼嚎疼的是看得見的,所以覺得得馬上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消毒這件事看不到,視覺裡沒有,所以這些不可見的這些東西很容易被人們忽略。
在幼兒園以考核出勤率為例,同樣的環境,同樣的硬件,為什麼有的班級浮動明顯,而有的則很穩定,基本都是滿勤呢?在這裡,看得見的是出勤率的數字,而它的背後呢?教師過硬的專業基本功,加上消毒衛生工作到位,對幼兒照顧貼心(健康),師幼互動良好,班級活動豐富多彩(快樂),培養孩子的同時也順帶培養了家長的信任和良好的出勤習慣。
有人說:看不見的部分決定了看得見的部分,聯系到家庭教育也是如此。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小到良好的作業習慣,出色的成績單,大到教養,舉止,這都是我們“看得見”的。而優秀的孩子背後,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有效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圍卻是人們一般“看不見”或者被“選擇性忽視”的。
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我們想要提供為其提供更好的幫助與支持應該怎麼做呢?在企業裡有一個判斷是否是好的客戶價值的标準,我覺得一樣适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個标準是:“高價值、低成本、可體驗、能持續”。
高價值--指向成長;
低成本--指向随時随地可以;
可體驗--指向孩子的感受;
能持續--指向可以源源不斷提供能量與支持。
按照這個标準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多:比如微笑、比如擁抱,比如一些簡單的親子遊戲,甚至隻是找一根繩子翻花繩:撐、壓、挑、翻、勾也能鍛煉孩子手指手腕的靈活性和空間感知能力,這些不局限家庭條件,不局限所處空間,隻需要用心的陪伴和持續的學習力就夠了,這些行為并不起眼,卻勝在長效。
有人說:最高級的教育方式應該是“醫之未至”和“潤物無聲”的教育。所以,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在幼兒園,時常要保持一種覺察,一種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到底是止痛立竿見影的“麻沸散”,還是防患于未然的“消毒劑”。
- 上一篇 冬溢小陽
- 下一篇 每天推薦一本書 || 編号:[1814]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