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收玩具怎麼辦?

1

現在的孩子,大都擁有很多玩具,那是父母愛孩子的體現。玩具多了吧,就涉及整理收拾的問題。這整理玩具有時候還挺困擾媽媽,玩具那麼多,亂七八糟攤一地,看着好心煩啊!孩子幼小的時候,老母親常常是幫忙收拾,毫無怨言,但是随着孩子逐漸長大,比如上了幼兒園,像個大孩子了,老母親會覺得孩子都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來動手了。但是孩子就是不收拾,玩完了,就走了,跟個沒事人似的。

老母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呀,這可怎麼辦呢?孩子一點自律精神都沒有,這長大了如何是好?來來來,娃,來收玩具了!不想收?不想收?!玩具是誰玩的呀?你今天如果不收,媽媽就把玩具給扔了!什麼?扔了沒關系?還是不想收?啊啊啊啊,氣死老母了!!……

哈哈哈,老母親先歇歇,給個抱抱,娃兒不懂事,咱們不跟他一般見識,讓他一邊兒待着去。那些個玩具也不管了,我們先來聽故事。

2

話說人吧,有個大腦,這大腦吧掌控着人的一切行為,包括孩子收不收玩具這件事情哈。大腦呢,就像一座兩層樓的别墅,一樓大腦有腦幹和邊緣區域,它們是一些原始區域,負責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呀眨眼呀,還負責與生俱來的反應和沖動,比如打架呀逃跑呀,也負責一些很強烈的情感,比如憤怒啦恐懼啦之類的,我們還沒進化成人類的時候,一樓大腦就存在了。

這别墅二樓呢,和一樓完全不同。二樓大腦由大腦皮層及其各部分組成,相比于一樓大腦,二樓大腦進化程度更高,可以給你一個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二樓大腦非常複雜,控制着重要的高級分析思維功能,很多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品質也都在二樓大腦産生,比如:明智的決策、對身體和情緒的控制、自我認識、共情、道德等。

來,給你看一下大腦别墅的圖片: 

...

圖片來自于《全腦教養法》

如果孩子的二樓大腦能夠正常發揮作用,那麼孩子就會表現出一些成熟的特征,他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考慮後果、三思而後行、考慮别人的感受。這些成熟的特征能幫助他們在生活的中表現出色,比如,把玩具收拾了,把老母親從怒火中解救出來。

但是(你應該猜到我會說這個詞哈),事實上,孩子們的二樓大腦還沒有建好,正處在建設之中。

一樓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二樓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二樓大腦是大腦最後發育的一部分。在孩子幾歲的時候,二樓大腦一直在大規模施工,在孩子十幾歲到成年初期,二樓大腦還要經曆一次大規模的改建。

你可以想象一下,别墅的一樓已經施工完成,設施齊全,但是擡頭看二樓,它還在施工,房頂隻修建了一部分,地闆上散落着各種建築工具。

仍在“施工”的二樓大腦,還不能在任何時候都發揮全部的功能,這個時候孩子很容易被困在一樓大腦,于是,孩子很容易大發雷霆、作出荒謬的決定、無法共情和自我理解,當然也無法一直聽老母親的話,把玩具給收拾啦!

3

啊呀呀,看來也不能怪娃,人家這是硬件不完善,軟件沒地方跑的結果。看來媽媽聽了這個大腦的故事以後,怒火消了一些,很好很好。

那怎麼辦呢?那我不能一直幫他到二十幾歲吧?老母親沒坐一會兒,馬上又愁上了。

是是是,老母親的憂愁是可以理解的。确實,我們不能一直幫孩子收拾東西,那不是要把孩子養成廢柴了嗎?

雖然二樓大腦沒建好,孩子不能通過發揮理智來收拾玩具,但是,我們可以從培養孩子的習慣入手。

好消息是,人的各種習慣是由一樓大腦掌管的。上文提到過,孩子的一樓大腦一出生就很完善了的哦!老母親是不是看見了希望的曙光?

是的,其實我們可以通過跟孩子一起整理玩具來培養他們有朝一日自己整理玩具的習慣。

4

習慣是日積月累重複的結果,孩子從出生到逐漸長大,身上帶着每個家庭不同的習慣,這些習慣都是孩子從父母身上學習過來的。有些習慣是日常潛移默化的結果,而有些習慣是父母刻意培養的結果。

比如孩子刷牙這件事。現代父母很重視孩子的牙齒健康,在孩子長出第一顆乳牙開始,媽媽可能就開始操心孩子刷牙的事情了。孩子們一般都是抗拒刷牙,畢竟牙刷又不能吃,還硬硬的,還在嘴裡動來動去,寶寶會覺得不舒服。然後媽媽們就會想各種辦法鼓勵孩子刷牙,比如買可吞咽的牙膏。孩子刷牙的時候可以吃到甜甜的牙膏,覺得刷牙雖然是一件令人讨厭的事情,但是有牙膏可以吃呀,讨厭也就忍了吧,慢慢地就養成了刷牙的習慣。刷牙習慣養成了,等孩子長大懂事一些以後,再換成普通兒童牙膏,這個時候告訴孩子,這個牙膏是不能吃的,隻是拿來清潔牙齒的,就這樣,刷牙的習慣保持了下去。

這個過程會花多少時間?經曆過的媽媽都知道,不是一天兩天,一次兩次就能養成的,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一年、兩年都有可能,不同孩子,需要的時間是不同的。這些可吞咽的牙膏對于清潔孩子的牙齒有多少功效我不清楚,但是我覺得絕對是幫助孩子養成刷牙習慣的好東西。

5

從刷牙習慣的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構成一個習慣的三要素:暗示、慣常行為、獎賞。

牙刷是暗示,看見牙刷,孩子們就知道要刷牙了。刷牙是慣常行為。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甜甜的可吞咽牙膏是獎賞;在習慣養成之後,刷完牙後清爽的口腔感覺是獎賞。

我們可以回想日常生活,所有的習慣都是這三要素組成的。比如整理房間,淩亂的房間是暗示,整理房間是慣常行為,整理後整潔舒适的居住空間是獎賞。再比如跑步,跑步裝備是暗示,出去跑步是慣常行為,跑後的酣暢淋漓是獎賞。

回到整理玩具這個習慣上,散亂一地的玩具是暗示,收拾整理玩具是慣常行為,剩下的,找到那個”獎賞“就變得很關鍵了。

6

我在2015年底通過“100天整理行動”幫自己養成了整理習慣,那個時候我每天都整理,然後在朋友圈中打卡,朋友們都鼓勵我,朋友們的鼓勵成了我的獎賞,我真的堅持了100天,到現在仍然保留着每日整理的習慣。

因為我這幾年都有堅持在整理,我們家姐妹倆在我的影響之下,也常常會整理玩具和繪本,但是真正的習慣養成,姐姐是在六歲多,妹妹在五歲多。

姐姐六歲多的時候,收拾玩具和繪本的頻率變高,而且每次她收完之後都會叫我過去看,我每次都會很驚訝她的收拾整理能力,内心贊歎她這麼小就可以收拾得這麼幹淨,于是總是忍不住贊揚:“哇!太神奇了,我剛才看見的還是滿地狼藉,現在居然一個玩具都沒有了,地闆這麼幹淨,真是太厲害了!”每次姐姐聽完之後,都會超級自豪,我的由衷之言就是她的“可吞咽牙膏”,她的獎賞。

後來妹妹五歲多的時候也開始有了收拾玩具的意識,妹妹每次都會模仿姐姐叫我過去看,因為妹妹年紀更小,我就更驚訝了,每次都贊不絕口,妹妹也是一副美滋滋的樣子。

現在,姐妹倆都已經不再需要我的贊揚了,自己收拾完就心滿意足,這個時候我就知道,姐妹倆已經養成了收拾整理的習慣。

7

好了,總結一下:

1.  因為大腦發育不完善,孩子理智還未完全長好,想讓孩子穩定地發揮自律精神是很難的。

2. 可以通過正确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3. 習慣的三個組成要素:暗示、慣常行為、獎賞。培養習慣的過程中,關鍵是找出那個”獎賞“。

4. 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期望孩子一兩天就有正确的行為,而是長期堅持的結果。

8

由于篇幅有限,無論是對于大腦的知識還是對于習慣的培養都無法論述過多,有疑問的地方可以給我留言,共同探讨。

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進一步閱讀相關書籍:《全腦教養法》和《習慣的力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