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表達障礙是破解親子關系的關鍵
父親節,有很多人給父親送上了禮物,還有很多人選擇朋友圈,選擇文字,向父親表達深深愛意。
隻是對着的是手機屏幕,而不是自己的父親。
有句極其形象的調侃話:你爸在家,沒在朋友圈。
抛開原生家庭中存在重大傷害問題的家庭,是什麼讓成年的我們,羞于用語言向父親表達愛意?
這是因為我們與父親之間,缺乏需要從小就培養和建立起來的親近與親密關系。
如果小時候,幾乎聽不到父親對你說愛你的話,那麼,不要怪他。
一來是因為大多數父親是讷言的,這源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觀念中父親的權威、自尊,還有父親本身對愛的不擅長表達。
另外,我們這一代人的父輩,沒有機會從他的父輩那裡體驗父愛,也沒有機會從他的父輩那裡習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
不過,幸運的是,現在的我們,可以從大量的文學和影視作品,從各種資訊,從自己的親身經曆中習得愛的表達,而且有機會在自己的愛人和孩子身上體驗輸出愛,體驗愛的回流,補償和療愈自己曾經愛的缺失。
愛的體驗與補償,一定是雙向的,絕不是貔貅樣的隻索取不付出。
我們與愛人和孩子間愛的互動結果,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愛出者愛返。
這種情形對于我們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同樣适用。
隻是我們依然要嘗試着做先去表達的那一個。
很多年前,我也曾經是一個與父親母親有疏離感的人。因為我是多子女家庭中中間的那一個,就是所謂的“三明治”人,擰巴人。
不過,大量的閱讀和生活體驗,尤其是戀愛成家和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讓我感受到親人之間愛的表達是多麼重要。
不僅我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渴望聽到他們對我們表達愛,父親母親也同樣渴望得到兒女的愛,希望得到兒女的一份肯定。
他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一定是盡心盡力的,偶有的疏忽和傷害,是他們的無能為力和迫不得已,而絕不是有意為之。
越是擰巴的親子關系,父母越老,彼此對這種和解的渴望越強烈。
W先生是我們家庭的好朋友,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積累了大量的财富,還給兒子在北京買了大宅。但是他從小在家庭暴力中長大,原生家庭對他有非常負面的影響,以至于他和兒子的關系一直是疏離的那種,父子間很少交流。
不過,可喜的是,前幾天聽到他酒後開心的說兒子的朋友寄來了老家的特色小吃,讓他回去,要爺倆一起分享。他還美滋滋的說,兒子發微信管他要500塊零花錢,他高興的給轉了2000。
其實他兒子不缺錢,缺的是爸爸的愛。兒子在試探着往爸爸的方向走,爸爸也在有溫度有覺知的回應。
一副父子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正在徐徐的鋪展開來。
改善親子關系,我的經驗是子女要向父母“示弱”,這種弱是情感上的弱,是另一種方式的撒嬌。
可以對父母提出略帶“陰謀”的小要求:想念他們做的飯菜,向他們咨詢生活常識,問問你小時候的糗事……
這一波操作,保管他們會開心的不得了。
還可以讓父母講講他們的童年,講講過去你們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日子。時常給他們打個電話,告訴父母什麼事兒都沒有,就是想爸爸媽媽了……
父母最喜歡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自己的孩子跟他們撒嬌。
近些年,我還嘗試着擁抱父親,擁抱母親,親吻父親母親的額頭,面頰……
擁抱的那一刻,我能感覺到他們的開心,幸福,滿足……
不過,文末特别想要強調的一句是: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永遠都存在。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兒女。
所以,别苛責自己的父母,也别苛責即做父母又做兒女的自己。
有這句話墊底,我想,為人父母的我們,對于我們的雙親,除了愛還有理解,我們自己的内心也會釋然。
相信愛能化解一切,對此我有切身感受。
- 上一篇 随筆222-競争意識弗如好品格
- 下一篇 《知否》放下執念,才能幸福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