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殺虎口的離愁
五年前的今日,我驅車前往了山西右玉縣的殺虎口,那裡不僅承載着厚重的西口文化,還矗立着曆史悠久的殺虎古堡,宛如時光的低語,訴說着過往的輝煌與滄桑。提及西口文化,耳畔不禁回響起那首深入人心、傳唱不衰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其旋律悠揚婉轉,詞中滿含離愁别緒,細膩描繪了往昔青年男女為生計所迫,忍痛分别的凄美畫面。“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話兒留: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緊緊拉着哥哥的手,汪汪淚水撲瀝瀝地流。隻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隻盼哥哥早回家門口。……”初聽這首歌曲,我們可能隻是傾慕于那優美的旋律和和深情的歌詞,當你真的到了殺虎口,踏足那條曾見證無數離别的西山口古道,聆聽到那些關于走西口的動人故事,那份酸楚、憐憫與共鳴,足以令人潸然淚下。
抵達右玉,眼前是一片蒼涼而堅韌的土地,貧瘠之中透露出不屈的生命力。四周黃土漫天,風沙肆虐,稀疏的草地如同大地之上斑駁的傷痕,風裹挾着黃沙,肆意狂舞,訴說着這片土地“無沃壤之豐饒,無灌溉之便利,無舟車魚米之饒”的艱辛。自然條件的嚴酷,加之頻發的災害,迫使人們踏上“走西口”的征途,以求一線生機。有的因此成就商海傳奇,而更多的,則是踏上了不歸之旅,命運多舛。
臨汾縣有一個叫田樹楷的人從小沒有見過父親的面,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就在外面經商,一直到他長大,父親還沒有回來。他依稀聽說,父親走的是西北一路,因此就下了一個大決心,到陝西、甘肅一帶苦苦尋找、打聽。整整找了3年,最後在酒泉街頭遇到一個山西老人,竟是他從未見面的父親。
陽曲縣的商人張瑛外出做生意,整整20年沒能回家。他的大兒子張廷材聽說他可能在官府,便去尋找他,但張廷材去了多年也沒了音訊。小兒子張廷顴長大了再去找父親和哥哥,找了一年多誰也沒有找到,自己的盤纏卻用完了,成了乞丐。在行乞時遇見一個農民似曾相識,仔細一看竟是哥哥,哥哥告訴他,父親的消息已經打聽到了,在張家口賣菜。
交城縣徐學顔的父親遠行關東做生意20餘年杳無音信,徐學顔長途跋涉到關東尋找,一直找到吉林省東北端的一個村莊,才遇到一個鄉親,鄉親告訴他,他父親早已死了7年。
......
此類故事,不勝枚舉,它們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串聯起山西農民走西口、闖天下的悲壯史詩。那個時代,不隻是山西,山東、河北、陝西都存在着這樣的西口,人們為了生計,不得不铤而走險。于是,年輕戀人的歌聲更加凄楚了: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這一去要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這凄美的旋律,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悲歌,更是那個時代中國農民生活困境的真實寫照,悲怆而深沉。它見證了舊中國農民的苦難與掙紮。國家貧弱,農民隻能以血肉之軀,踏上這條生死未蔔的征途。
如今,祖國繁榮昌盛,昔日貧苦的農民已安居樂業,無需再忍受離别之苦。《走西口》雖成過往,但它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曆史的滄桑,提醒我們珍惜當下,銘記曆史,不讓悲劇重演,讓幸福與安甯永遠照耀這片古老的土地。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