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2023年我讀過的好書回顧

今年讀了不少書,而且因為年初由我自己發起了一個【讀書·觀影·coaching】團體,在内驅+外驅合力推動的情況下,我幾乎是堅持了兩周讀完一本書的頻率,堅持讀了一年。到這周為止,已經讀完了最後一本,從數量上,超越了往年的閱讀量。

...

長籲一口氣,明年我大概不會再以這樣的頻率和數量安排讀書活動了。

閱讀,對我而言,原本是一件惬意又随意的事兒,一旦捆綁了外在壓力因素,很多内在動力反而被要完成任務的外在壓力淡化了。

特别是在生活忙碌的4-6月,兩周時間根本無法讀完整本書,隻能大概回顧浏覽(那幾本是因為喜歡,想第二次讀的書籍)。好在後來時間漸漸寬裕,不但完成了當月書單的閱讀,還額外讀了其他一些感興趣的書。

最值得慶祝的是,在讀書團體的分享和交流中,确實會比自己讀有更多收獲。比如:她們有人很擅長應用實踐,讀完書能立即運用在自己的生活裡;還有人,很擅長總結思考,讓我對同一本書,有了不同維度的認識。這讓我感到很欣慰和滿足。

發起讀書團體的初衷是,在讀書中有交流、有思考、有分享,讀完能有輸出和轉化。團體裡有小夥伴,由此開啟了訂閱号的書寫,倒是我,本着美好的初心,遲遲沒有動筆。

直到11月,我開始參加寫作社的打卡,才終于有了了文字上的輸出,收獲了自由書寫的喜悅和成就感。可見,外驅力有時也蠻管用。

同時,我發現,團體的互動氛圍對我的行動力很有促進作用,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

所以,我希望新的一年能夠更加從容地完成少讀、慢讀、精讀,多吸收、多運用和轉化到輸出和實踐。

不管如何,今年的讀書曆程是值得紀念的,而且非常感謝我的團體夥伴們,我隻是在朋友圈裡做了邀請,你們就來了,感謝信任,感謝2023相互陪伴!

...

2023的最後一周,就來為我自己和我們的讀書團體做一個讀書回顧吧。

1月

1.《小狗錢錢》 (德國)博多·舍費爾

—— “我們必須确切地知道自己心裡渴望的是什麼才行”

這是我今年讀的第一本書,也是我第二次讀它。書裡講述了一個12歲的小姑娘吉娅如何在一隻會說話的小狗“錢錢”的幫助下,學會了為實現自己的人生願望而開始賺錢、理财的故事。

故事中,她不僅自己掌握了使用金錢的技巧,還幫助父母走出了财務的危機。于是,這本書被譽為可以讓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的“金錢童話”。

它的作者同樣也是《财務自由之路》這本書的作者,為了更便于孩子們的理解和掌握,他用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動人的故事,為我們講述了獲取成功與财富的基本規律。

這本書把教練的技巧運用于故事情節的鋪設中,讓故事的小主人公先從梳理自己的人生願望開始,去思考究竟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夢想相冊、鵝和金蛋的故事設計,都讓孩子感受到,金錢隻是實現人生願望的途徑,進而找到理财的動力。

故事情節簡單有趣,語言也很适合孩子閱讀,推薦親子共讀。


2.《錢從哪裡來》 香帥

——“成長是價值的安全邊際”

這本書種草于羅胖的跨年演講,聽演講時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涉及到了:關于世界經濟趨勢、房地産行業的走勢、數字化經濟的發展、有益性消費趨勢......,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書裡總結了學界對AI趨勢下社會職業發展趨向,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是技能,而不是崗位。并且,麻省理工學院抽象出了三種未來難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技能,分别是:創意、社交智慧和手藝。

這三種軟技能對應着不一樣的工作能力:創意包括分析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理解和表達能力;社交智慧則包括人際融合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領導力、引導能力;手藝則更直接,就是機械操作能力、手部靈活度、協助和照看他人的能力。書中,還以表格的形式呈現了對一些具體職業的分析,很有參考價值。

我很欣賞書裡的一個觀點:技能與天賦之間是相關但并不相等的關系,天賦可以轉化成技能,但技能未必需要天賦。技能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的。在很多工作、學習的場景中,我們所說的“創造性”、“創意”,其實是大量閱讀和思考的結果。

2月

3.《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巴西)保羅·柯艾略

——“當你想要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願望”

這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裡面充滿了智慧的語言和金句,這是我第二次讀,而且,在和團體夥伴的交流中,對這本書有了更深的理解。牧羊少年聖地亞哥得到撒冷之王的提示,放下帶着羊群雲遊四海的夢想,改而遵循預兆并實現自己的天命——去遙遠的非洲大陸尋找寶藏。路上,他先是遭遇小偷,又在水晶店裡打工籌措盤纏,然後跟随商隊穿越了沙漠險境......

他遇見了一位終日看書想要學習煉金術的英國人,想遠赴沙漠尋找煉金術士,拜師學藝。他們有着不同的學習方式:英國人通過書本學習煉金術,卻始終未曾開始真正的實驗;聖地亞哥卻在多年的牧羊生活裡,學會了觀察,他慢慢發現:萬事萬物,似乎都在說一種語言。

在遙遠的綠洲中,煉金術士正在等待着他。在那裡,他還遇見了美麗的女孩法蒂瑪。

在煉金術士的指引下,他成為了能夠理解萬物語言的人,進而跟随心的指引,找到了寶藏——“請注意你流淚的地方,因為那裡就是我所在的地方,也是财寶所在的地方”——原來寶藏就在他出發的地方。我的理解,這裡意為找到初心。

我們讀書團體中的雯雯,看完這本書有一段自己的解讀,我也很受啟發,她覺得書裡的每個人物都是一種隐喻:

聖地亞哥——願意追随夢想和實現天命的人

撒冷王—— 喚醒者

小偷——天命的阻礙者

水晶店老闆—— 隻保留夢想而不去實現的人

英國人——在象牙塔裡的人

趕駝人—— 活在當下的人

煉金術士 —— 精神導師

法蒂瑪 —— 真愛


3月

4.《經典中醫啟蒙》 李辛

——一個中醫眼中的生命、 健康與生活

這是一位中醫寫的養生書籍,書裡有很多關于生活哲學的内容。作者認為,中醫,研究的不僅僅是疾病,更是人的生命。“精”“氣”“神”,其實就是人的生命力。調整生命的能量和精神層面,才是我們通往康複和健康長壽的途徑。書裡關于望聞問切、治病修身的内容比較專業,對我有啟發的部分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部分。

健康就是“常”。與自己、 與自然、與社會和大千世界處在相對和諧的關系中,跟着自然的節奏生活,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病了,就是“失常”。如果要康複,就要讓氣機和神機回到“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進入真實有序地正常生活。

生老病死,就像蕩秋千。生命的秋千,其實就是開阖。跟着天地的大節奏,與萬物一起升降沉浮,開阖進退。

在生活中,留意感受自己、觀察自己、調整自己,盡可能找到讓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狀态,這是真正的養生。


5.《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美國)洛莉·戈特利布

——如果我們創造出一個空間,并投入時間,不斷積累,我們才有機會偶然發現一些值得等待的故事,而正是那些故事定義了我們的人生。

這本書是我今年唯一都沒怎麼看,就翻篇的書。第一次讀還是2021年的冬天,作者是一位由電視台的編劇,轉型為心理治療師的作家,書裡的内容來自于她的親身經曆和咨詢來訪者故事。裡面講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五位主人公在人生中經曆困境、苦痛和死亡,後來借由心理咨詢(治療),慢慢重新打開人生篇章或者暢然告别生命的故事。

作者的語言非常風趣,故事也非常生動,而且書裡還有很多關于心理學、心理咨詢過程的具體描述,對于心理學愛好者或者想從事心理咨詢師工作的人而言,是一本很好的可以近距離了解真實的咨詢過程的書籍。同時,也對讀者本人的自我成長、人生發展會有很多的啟發。

雖然整本書象一個故事小說集,但是現在翻看起來,裡面被我畫了很多橫線和标注,很多語句當時讀起來就很有共鳴。就像李松蔚老師在序言裡做說:“讀這本書的過程,就是在靈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無聲處聽驚雷”。精彩!!

希望今年有空重讀。在這裡,我就不劇透故事了,推薦自讀。


4月

6.《了不起的我—— 自我發展心理學》 陳海賢

——不是有一個“自我”在不停地發展,随着經曆的順境逆境,增增減減。

而是這個發展的過程本身,就叫“自我”

這本書堪稱個人成長指南,今年也是第二次讀。書的作者陳海賢老師是我國知名的心理咨詢師,我最近才知道,原來他就是那一位我時常在一些書裡看見的筆名“動機在杭州”的作序者。這本書先是從開啟行為的改變、思維的進化來聚焦個人的改變,後來又從關系的維度探讨關系與自我之間的聯系和破解之道,書裡最吸引我的是第四章的内容“走出人生的瓶頸”——專門講述了轉型期的自我改變(适用于也在職業轉型期中的我)。最後,海賢老師從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幾個階段,為我們繪制了人生的地圖。

這本書記憶猶新的一個觀點就是:改變,是用新行為代替舊行為,用新經驗代替舊經驗。這讓改變和成長,成為了一條具象化的可操作路徑。

還記得我們團體在分享這本書時,我的一位同學說,自己借助書裡的這個方法,實現了減肥的第一步。我們都為之贊歎,這麼快把書裡的内容轉化到生活的行動中,而且很快有了新的經驗産生,這個行動力和成長力真是杠杠滴。

這本書的内容太豐富,值得一讀再讀,内容遠不是一小段回顧所能涵蓋。我很欣賞書的最後,海賢老師的觀點,任何知識都不是絕對的。“任何模糊的但是能夠引發探索過程的知識,都比清晰但完結了的知識有價值。知識的價值不是提供一個确定的答案,而是引發探索的過程。”

關于自我的知識,我們一直都在生命的每一天書寫着。正如書裡的這段充滿美感的描述:

“縱使落日轉瞬即逝,也無法消解那刻的美。如果說,生命的有限性有什麼好處的話,也許就是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所在的每一刻都那麼美。”


5月

7.《共創式教練》 (美國)亨利·吉姆斯霍頓等著

—— 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是尋找和感受生命的真谛,是釋放個人全部的潛能

這是一本專業的教練書籍。這裡所說的“共創”,是教練與被教練者之間的教練關系是積極且互動的。這本書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共創式教練模型 —— 它擁有四大基石、三大和諧原則和五大要素,是能夠支持共創式談話的容器。

四大基石 :人的本質是富有創造力、存在無限可能且是完整的;關注整個人、與當下共舞、喚醒蛻變)。

三個核心原則:自我實現、自覺選擇、活在當下。

五大要素:聆聽、直覺、好奇心、深化與推進、自我管理。

這本書主要圍繞着以上這些内容展開,如果僅僅是閱讀文字,未曾體驗過教練過程,可能會不太容易理解其中深意。所以,我們在“讀書·觀影·coaching”團體裡,針對聆聽和發問這些教練技能展開過專門的coaching練習,在體驗中學習,夥伴們也都有所感觸。


6月

8.《學會提問》(美國)尼爾·布朗著

——“隻有在你找到支撐一個結論的各種理由和證據以後,你才能評判這個結論的價值”

這是一本批判式思維入門經典書籍。遺憾地是,我沒能讀完。閱讀時的總體感受是,這本書比較時适合做學術寫作論證,更多地适用于文字上的觀點甄别和思考。雖然沒讀完,但前幾章的已讀内容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批判式思維”。

過去隻是從字面上理解,以為批判式思維重在“批判(思辨),其實不然,它的重點:是建立在帶着尊重、謙遜和好奇傾聽的态度,對一個人或者一篇文章的觀點、結論和論證過程(也包括自己的觀點),進行互動式參與(提問、對話),再通過思考、取舍、評估和判斷判斷,最終得出自己的答案。目的在于“求真知”。

我想,批判性思維對我們在當下信息混雜的網絡世界裡,保有一些獨立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會很重要,也是未來孩子們需要駕馭的能力之一。所以,時間允許時,我準備繼續讀完這本書。


7月

9.《非暴力溝通》 (美) 馬歇爾·盧森堡等著

—— “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來了解他人的體驗”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也是我今年讀得最受益的一本。以前,我也大概了解過非暴力溝通,知道它的四要素:觀察(發生了什麼)-感受(我感到的情緒)-需求或價值觀(因為)-請求(希望);對我而言,這似乎是一種新的覺察和表達自己的方式。

這次讀,我才留意到,原來這裡的重點不僅僅是覺察感受,更在于對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的認知。因為無論發生了什麼事件,自己之所以會有某種感受,是因為有某種需求未得到滿足,或者是緣于自己的某種價值觀。如果換做另一位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可能就不會産生這樣的感受。這是一種對自己更深層次的覺察和理解。這讓我們能夠完全為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價值觀負責,而不把情緒歸因于外界和他人,從而獲得内在的自由和成長。

有了這一層認識,我開始把它運用在我的家庭關系中,尤其是過去的一些我家先生經常會惹毛我的場景裡,我能把過去的埋怨指責模式轉化為真正的非暴力溝通,讓我自己感受很滿意,先生和孩子也感到很開心。

這本書的内涵還不止于此,也不僅僅是溝通,裡面有許多人與人相處的生活智慧,特别是關于如何愛自己——“我們要知道如何做出有助于生命成長的自我評價,進而做出符合生命需要的選擇。” 當我們不再因為外在的成果來評判自己,而是從己身的需要出發,我們會在生活中發現更多樂趣,也更能将這種同理心傳遞給他人。

讀書,并把所得運用于生活,讓它更美好。這不就是讀書的意義之一麼?

更多金句,待大家自己讀吧。光這本書,我就在微信讀書裡留下了274條筆記。需要注意的是,這本書的新修訂版的翻譯不同于老版,我這次讀得是新版,感到翻譯更加流暢且貼近原意,便于理解,所以推薦大家讀新版。


8月

10.《親密關系——通往靈魂的橋梁》 (加拿大)克裡斯多福·孟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于需求”

這本書也是我第二次讀了,意外的是我越讀越不喜歡。第一次讀大概得是五年前了,當時讀得很有共鳴,因為書的作者也引用了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而且還提到了正面管家。他認為成年人和孩子一樣,首要需求是滿足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在親密關系中,很多矛盾都來自于這些成年人過去成長中有許多未被滿足的被愛、被關注、被重視的感受,想要期待在對方身上重新得到滿足,自己卻不得知的結果。

這本書,與非暴力溝通的相似之處在于,把滿足自我需求的責任留給每個人自己,這也是成熟的一個标志吧。

甚至,這本書裡把正面管教中所總結的孩子的四種錯誤目的,也引申到了成年伴侶間,認為如果伴侶的一方或者雙方,為了滿足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尋求錯誤的方式的滿足,也必然經曆:從尋求關注,到權利鬥争,再到報複,最後自暴自棄的過程,導緻親密關系的幻滅。曾經讀起來,覺得對這些觀點很熟悉,所以很認同;再次讀來,又感到毫無新意,加上作者的文風拖沓又啰嗦,這次居然沒有耐心讀完了。

其實,對于一個人、一段關系的解讀,有時,就是不同的作者通過不同的書籍、不同的理論透過不同視角的假設。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欣賞且适用的,甚至于,自我解讀即可,隻要能夠自洽,讓生活受益不就得了。

我可能對于某些外國作者的文風越來越無法忍耐了。相比較而言,如果想讀親密關系類的書籍,我會更推薦陳海賢老師的《愛,需要練習》。

9月

11-12.勇氣兩部曲:《被讨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日本)岸見一郎等著

——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曆,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曆的意義”

這兩本書也是老朋友了,2017年因為學習正面管教和阿德勒心理學就已經讀過,而且對其中的阿德勒哲學,頗為欣賞。還寫過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阿德勒心理學》作為解讀。這次重讀,依然很有收獲。

整本書以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展開,原本青年帶着反駁的立場找哲人進行辯論,後來卻漸漸被哲人口中的的阿德勒哲學所折服,成為擁護者和踐行者。

《被讨厭的勇氣》這本書,哲人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心理學的整體理念進行了闡述,比如:“自我決定理論”、“自卑感與自卑情結”、“橫向關系與縱向關系”、“課題分離”、“共同體”理念、鼓勵與勇氣、活在當下的舞動人生 ——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刹那。

在《幸福的勇氣》中,哲人繼續對目的論和原因論、“他者興趣”、否定賞罰、從競争到合作的理念進行了闡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愛”的觀點,愛是人在自立、成熟後的一種選擇和行動,而非一種感覺,就像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樣,任命可以選擇主動去愛,而非等待命中注定。

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最打動我,每次讀起來,都會不禁得流眼淚: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指向分離......我們可以選擇:在所有的人際關系中,不斷朝着最佳分别努力。讀完,會更想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生活和關系。

10月

13-14.《生命的禮物》、《成為我自己》(美國)歐文·D亞隆

—— "盡管死亡的現實可能會毀滅我們,但關于死亡的想法可能會拯救我們"

《生命的禮物》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在他的妻子患病後到臨終前一起合寫的著作,主要講述了從妻子患病到治療,直到最後選擇臨終關懷以及妻子死亡後,他如何面對摯愛的喪失和自己的衰老的經曆和心路曆程。

為了更多地了解他們,我還專門找來歐文·亞隆的回憶錄《成為我自己》先睹為快。感歎他們的幸運,從十幾歲的年齡相愛到老,一直彼此陪伴到生命的分别,而且,他們都有各自所緻力于研究的方向,在自己的學術領域有所造詣。

讀這本書時,會感到對他們而言,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抽出一兩年時間來換個地方度假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随即而來的就是寫成了一本書,然後再到世界各地去演講。感歎他們在大學裡的寬松從業氛圍和學術研究的條件。

生活和旅居相伴,讓他們對世界有着豐富的閱曆和了解,這讓我非常羨慕。

如果說,《成為我自己》詳述了亞隆的成長經曆和人生碩果;那麼,《生命的禮物》這本書,就講述了亞隆如何面對人生的衰老,學會與昔日的愛、成就漸漸告别。作為一名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治療大師,亞隆陪伴過無數的來訪者面對人類的終極議題:死亡。而且他在年輕時,就因為有死亡焦慮,尋找過各種流派的治療師,最後,接受了另一位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洛梅的幫助,也由此選擇了存在主義作為他的咨詢流派走向。當他在年邁時,不得不面對愛妻的死亡,他象曾經的來訪者一樣,經曆了哀傷、孤獨、麻木......并在自己過去的作品中,找到了安慰和療愈。我想,書寫也是有益的,他們選擇以寫書的方式,彼此陪伴最後一程,也為生者找到了寄托和慰藉。

存在主義,有點類似我們所說的“無常”吧。生命無常,好好珍惜。我在朋友圈裡分享了亞隆的這段話:“在宇宙之中,任何個體的存在都被視為兩團永恒的黑暗——生前與死後——之間的一線微光”,有朋友說帶給她很久的震撼。“不知死,焉知生”,我想這是向死而生的意義。

這不是我第一次讀亞隆的書,之前讀過他的《直視驕陽》、《媽媽及生命的意義》。很喜歡這種小說體的心理學著作,不枯燥晦澀,融思想于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之中,很有可讀性。


15.《認知天性》(美國)彼得·C·布朗 等著

—— “想要終身成長,就像專家一樣思考”

這本書,它從科學原理講述了人的認知學習原理。所謂的天性,在這裡,并不是指我以為的天生禀賦之類,而是說,人類原本存在的認知規律。

雖然書的内容有些枯燥,但是它讓我打破了一個誤區。原本我對考試的存在是有偏見的,但是,書裡的研究表明:重複閱讀和集中練習并不是那麼有效的學習方式;考試或者測驗,反而可以成為自我檢索的學習方式,幫我們在知識鍊上形成記憶結……這種方法被稱為“檢索式學習”。

而嘗試解答一道題目或是解決一個問題,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決方案出現,這種方式被稱為“生成式學習”。在測驗中,想出一個答案要比從多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更有利于學習。讓自己寫一篇短文,會讓學習内容被記得更牢固。

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多樣化學習,都會更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在重複檢索練習的基礎上,穿插實踐經驗和反思複盤,将會為我們構建立體的複合型知識。

這些關于學習原理的認知,對于我們自己和幫助孩子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很有幫助。此外,書中還有關于腦科學的分享:人腦的可塑性很強,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甚至能一直延續到老年。人的大腦發展是終生的,除了天生的基因因素之外,環境、營養、成長心态、一定數級練習都是形成“倍數”差異的因素。由此看來,終身學習是有腦科學的生理基礎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為孩子營造更好的大腦發展環境。


16.《園丁與木匠》(美國)艾莉森·高普尼克

——“混亂是草地的榮耀”

這本書,我專門寫了三篇讀後随筆,這裡就不重複啦。


17. 《從尿布到約會》(從嬰兒到初中)(美國)黛布拉·W·哈夫納著

—— 讓孩子知道,你是一個“可問的”父母

這是一本有關兒童性教育的書。性教育,不僅僅是對孩子生理知識的傳遞,也涉及到價值觀的影響和一些敏感話題的探讨。這不是到青春期才開始的,而是從孩子的幼年階段就已經開始了。書中根據孩子從嬰兒、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再到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不同年齡發展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做出了專章有針對性的講解和建議。

對于性教育而言,不是父母先對孩子傳授什麼,而是要先搞清楚:你的孩子已經知道些什麼。并且,可以在生活中尋找發現“可教時刻”和“黃金機會”來切入,遵循“少比多好”的原則。

讀了這本書,對于孩子的生理發育和行為心理特點,都會更有把握,與孩子交流起來,也會更加坦然。

12月

18.《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薛兆豐著

——“投資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

這本書有點長,還有一小部分沒有讀。讀它,是想在生活中能培養自己多一些經濟學思維和視角。薛老師在書裡運用了很多生動案例來闡明原理,通俗易懂,很适合非專業閱讀。

比如,關于成本的認知,我們通常以為它是我們過去的花銷;但是從經濟學角度而言,成本指向未來,“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沉沒成本本身不屬于成本。成本是你同一筆資産,未來用于A,就不能用于B。那麼,B就是這裡所說的成本。是不是很有趣。

過去,我對商業存在一種潛意識裡的負面感受。但是,這本書讓我了解到,為什麼說“商業是最大的慈善”,慈善雖處于愛心,但因為缺少反饋機制,無法衡量效率,往往會出現所托非人、養懶漢效應,最終事與願違。而商業環境中,價格和需求之間存在天然的調配因素。

從經濟學視角,每個人都應該成為邊際平衡的高手。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經曆,在自己所涉及的所有領域、所有活動、所有選項當中,根據邊際平衡的規律來分配時間、金錢、精力和其他資源,從而使總效用達到最佳。如果每個個體都集中生産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産品,整個社會的總産量會達到最大,每個個體的處境通過交換,就能夠得到改善。商業果然是最大的慈善。


19.《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美國)史蒂芬·柯維

——“原則是地域,價值觀是地圖”

這本書慕名已久,至今才讀完。在我看來,它更像一本提供系統思維的工具書。書的前兩章總括性地為我們闡明了,為什麼要以原則為中心來思考和生活,基于原則的思維方式,能正确引導我們實現效能,改善人際關系,解決深層問題。思維方式轉換後的頓悟,就像是重建了“三觀”。

7個習慣,就是作者為我們推薦的原則:

積極主動 ——  其内涵比字面意義要更深刻,人可以在任何環境中,選擇回應的方式,積極主動,為自己的生活負責,關注影響圈,創造想要的人生。

以終為始——  以人生目标和使命宣言作為衡量一切的标準,确立自己願景和價值觀,并讓自己遵從這些重要原則生活。這需要我們經曆想象和實踐的兩次創造。

要事第一 —— 明确什麼是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把它放在第一位;從人生角色出發,來選擇目标,安排進度。

前三個習慣是我們作為個體從依賴走向獨立所必須的;要獲得公衆領域的成功則需要從獨立走向互賴:

雙赢思維 —— 找到雙方互利互赢的方式,共謀其利

知己解彼 —— 先通過聆聽,理解對方,再進行有效的溝通,讓對方理解自己。書裡關于有效溝通的舉例讓我十分贊歎,當那位父親用不同的方式來傾聽和回應,結果真的完全不同。

綜合統效 —— 其精髓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找到第三種選擇,這需要雙赢思維和知己解彼的配合

最後一種習慣是:不斷更新—— 從身體、 精神、智力、社會/情感四個維度來提升自己,這是平衡和養護我們個人效能的基礎。


書單之外,我還閱讀了一些小說和推薦書目:

20.《走進魔法店》(美國)詹姆斯·R·道迪

—— “人生成就是心的能力”

這本書也挺适合親子閱讀,它講述了作者本人傳奇的人生成長經曆,從貧困家庭的男孩,到醫學院的高材生,再到後來成為身價百萬的富豪,一落千丈的人生覺醒和重生。這不是一個普通人的人生經曆,但是,作者分享了他成功的來由,這來着他童年時期的一份珍貴的相遇。

傳奇之處在于,他曾經在魔法店裡接受過類似于正念冥想的身心訓練,這種訓練極大地提升了他的大腦專注力和情緒控制力,也讓他的學業和事業受益于此。然而,他卻忘記了,這種練習的精髓在于心的打開。直到後來人生遭遇低谷,他才明白和覺醒,從此義無反顧,以慈悲心重拾醫者的事業。書裡的練習,也許可以試着和孩子一起做。


21.《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美)塔拉·韋斯特弗

——我開始思考,我的起點是否就是我的終點

這是一本小說,也是作者的生平故事。讀本書的過程中讓我感到驚悚,對于作者的成長經曆和她父母的言行感到難以理解,很多血腥的情節都讓人不戰而栗:為什麼她的父母不讓他們讀書?為什麼要堅持愚蠢的所謂教義?為什麼要讓他們做那些充滿危險的工作?為什麼毫無同情心?

慶幸作者最終,能夠擺脫成長環境的束縛,得到良好的教育機會,并且憑借自己的努力,當然也有幸運,取得了學術上的成就。然而,和原生家庭永久的隔離和傷痛,無法彌補。

她是否真的迎來了新生呢,我也不知道。

22.《越過山丘》吳士宏著

——“教練,人人皆應擁有”

書的作者以前是IBM的高管,人稱“打工女皇”,經曆人生低谷後因為抑郁而接觸到教練學習,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事業方向:高管教練。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轉行做高管教練以後的人生經曆和見聞,其中有她接受過的培訓,還有一些她的被教練者故事,同時,也有作者本人對于教練和教練行業的理解認知,甚至還有一些教練工具可以使用。

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名教練,所以讀起來也有很多共鳴,不同的是,她是高管教練,我面向身邊的每一位普通人。


23.《長安的荔枝》馬伯庸著

這本書來自同學的推薦,是一部曆史題材的改編小說,有一些虛構的成分,也可能隐含了一些曆史現實的寫照吧。故事發生在盛唐時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詩可以稱作故事的背景,因為故事的主人公李善德就是那位負責在楊貴妃的誕日,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的官員。

李善德原本是在朝廷裡的普通小官,卻接到這個無人肯接的差事兒。隻能硬着頭皮應承下來,經曆百般周折,百般經營設計、和勞民傷财的破費,終于如期講荔枝送到了京城,萬般破費隻為博妃子一笑。這一切讓他親眼目睹了官場的黑暗和事态的炎涼,最終,他選擇攜妻兒辭去官職,來到嶺南,從此種荔枝而生。情節曲折,故事也講得精彩,或給後人啟迪。


24.《納瓦爾寶典》(美國)埃裡克·喬根森 著

—— “最好的工作是終身學習者在自由市場中的創造性表達”

這本書是作者以矽谷的頂級投資人納瓦爾在推特的寫作和談話文字記錄為基礎整理編輯而成,其中,有納瓦爾對财富、幸福、哲學的認知,也提到他如何通過冥想和精神力量來自我救贖不乏有趣且獨道的見解,值得一讀。

書裡,有很多金句,我都做了筆記:

不斷重新定義自己的事業,直到理想成為現實。

專長,是無法通過培訓獲得的知識。

獲得财富的一個途徑,就是為社會提供其有需求但無從獲得的東西,并實現規模化。

......

納瓦爾認為,閱讀,是鍛煉精神的肌肉,運動是鍛煉身體的肌肉。他很喜歡閱讀,而且閱讀範圍太廣了,這本書的内容從《道德經》到《三體》都有引述,而且書裡還引用了不少蘇轼的詩句。

那麼,對閱讀中獲得的信息,如何消化吸收并且融會貫通呢?他建議,向别人講解你學到的東西,教學相長。這個理念并不陌生。

這也是我這篇2023年的讀書回顧的意圖之一,哈哈。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