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活出生命的意義》吧!
這本書是在我關注的一個公号上推薦過的,已經在我的閱讀書單中躺了兩年,是一直想看的書。
抛開書的内容不說,光看到書名,就蘊含着一股強勁的力量。對于因壓力重重,苦難纏身而脆弱崩潰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一劑舒緩劑,一劑良藥。
書的前半部分講的是佛蘭克爾在集中營的經曆。一提到集中營,腦海裡就會出現慘絕人寰、令人發指的恐怖畫面,僅從文字記載我們就看得毛骨悚然,而他的親身經曆比起文字叙述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些陰森森、血淋淋,環境惡劣,豬狗不如,身心備受摧殘的遭遇,深深掩埋着求生的欲望。
能活着走出集中營,靠的是什麼?除了運氣,比如他被關押在什麼地方、看守的脾氣、站哪一隊以及該相信誰等,更重要的是求生的意志、自我保護的本能、正派人給予的一些幫助及精明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生命應該有個寄托,生活應該有個目标,否則面對如此惡劣的條件,早已被困難幹倒,還提什麼求生?那些自甘沉淪、放棄對道德自我和精神自我内外把握的人就會成為集中營惡劣條件下的犧牲品。如果我在其中,我一定是第一批歸西的人。
書的後半部分講述了“意義療法”,一種區别于“心理分析”的治療方法,不用像心理分析那麼内省和溯源,而是着眼于未來,着眼于患者在将來應當完成的意義(意義療法是着重于意義的心理療法)。
書中闡述了病相和病理,不乏許多專業術語,我記不住。印象最深刻的是“存在之虛無”而導緻的抑郁、暴躁、藥物依賴等,這種現象20世紀就普遍存在。現在的我們,不也是常常陷入這樣的漩渦中嗎?
還有另一個概念:“‘失業型神經官能症’是由于兩方面的錯誤認知導緻的,一是錯誤的把失業和沒用等同起來,二是把沒用同生活沒有意義等同起來。”我在這段話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有每個人獨特的使命。全心全力地工作,盡心盡力地愛人,面對苦難,調整心态,也能見證人類潛能之極緻。這就是一個一個單一的意義,而正是這些單一的意義,在瀕死之時才能揭示生命的終極意義。
樂觀一點,盡情享受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而不要像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從現在起,我們随時可以開始第二次生命,隻要你願意。
我是個悲觀主義者,“是一個恐懼而悲傷地看着牆上的挂曆每天都被撕掉一張,挂曆越變越薄的人”,正在努力學習變成“一個每撕掉一張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
來吧,咱們一起。
- 上一篇 人也要等到真的嘗到痛苦之後,才會真正開始改變。
- 下一篇 金句@20231207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