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要等到真的嘗到痛苦之後,才會真正開始改變。
不學佛怎麼知道輪回?所以人總是擁有一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慣性思維。人總是喜歡用一種假相的設想對方會改變來傷害自己;設想對方已經改變了,再一次次輪回式地傷害自己。
比如我,曾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腦病孩子出生後,一切瞬間改變,
孩子不會走路說話癱軟在床,他想離開,我也在重壓下爆發焦慮抑郁失眠心髒病等,
可明明我是在最青春健康的年華生下的孩子,
明明懷孕時他拍着胸脯信誓旦旦說要照顧我們一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生活中的壓力和精神上的想不通猶如大山壓頂,讓我窒息、絕望……
修行後,慢慢了解了苦空無常的真谛,深切體會了人生八大苦的真相,
師父說:我們的一生不知碰到多少人,當他做錯時都說“我會變,我會改”。選擇相信那些不肯改變自己毛病的人,除了給你自己制造輪回的痛苦,什麼都得不到。隻有學佛人真的想改,但有些人也要等到真的嘗到痛苦之後,才會真正開始改變。心理學上叫“希望型”的期盼,以此來為自己的傷痛做心理按摩,結果一旦希望落空,自己痛中更痛。
過去總有人講,你這個人現世報。其實現世報有兩種:一種是惡報,一種是善報。
如果你是惡報的話,就是你專門去傷害别人;如果你是善報的話,就是你常去幫助别人,積功累德,你今世就會工作順利,家庭順利,人緣好。
因為隻有真心付出的人才會增長出智慧,隻有真修的人才會真慈悲。假的有一個特點,就是都不會很長久。比如你買了一根項鍊如果是假的,很快會斷掉。如果你是一條鍍金的項鍊,它很快就會褪色。如果是假仁假義的人,他是不能堅持長久的。
家庭順利靠助人,
工作順利理解人。
善惡有報不傷人,
積累功德變個人。
我開始在生活中踐行佛法,
我反省自己,過去我愛面子,現在我接受了孩子的病情,不懼外人異樣的眼神,愛他教育他幫助他;
我理解了因緣的無常生滅,明白了愛恨其實隻是因果,我不再計較對方的逃離和付出,用忍耐和圓融守護了家;
我曾經很自私,從不主動幫助别人,修行後我精進努力,念經放生做善事積累功德,多多現身說法,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幫助更多同樣處于痛苦中的人;
果然善惡終有報,一切自己造,
佛法界講,真修是慈悲和智慧的結晶。
我的命運逐漸改變,孩子在四歲多學會了走路說話,然後逐漸學會閱讀寫字等,
他回家了,我的身體康複,心态是曆經磨難後的堅強與平和。
所以我們有的時候,不是人家是否看得起你,而是你讓人家看得起、看不起,所以讓人看得起必須真修。
一個人給人家看得起、看不起,實際上是取決于你的口德、人格和你的情操。因為你每天不講髒話,你的人格就高一格;你每天不動怒,不罵人,不做邪淫之事,你的情操就高尚;每天你幫助了别人,你就積累了很大的功德,就會馬上改變現實命運。
慈悲之中見功德,
慈悲之中見道德。
每日反省有人格,
常忏常悔情操高,
忌恨嫉才很糟糕。
有些人喜歡小題大做,而有些人喜歡挑人家毛病。他覺得挑人家毛病就顯得他懂,顯得他有水平。其實人的水平不是在挑人家毛病當中得到,而是在自我的“智慧德能”中顯現。
“智為德之資,德為智之帥”,所以道德比你的智慧還重要。缺乏道德的人,就算有本事,也會被人家看不起;就算你沒本事,但你有道德,别人也照樣看得起你。
有些人自己不好好修,拒“善知識”于千裡之外,自己還有自尊的執著心,覺得别人說的都不如他,這樣本身就是缺乏一種慈悲心。
有人批評你,說明你還有一點福氣;當沒有人願意勸你,沒人批評你時,你是一點福氣都沒有了,說明沒有人願意理你,代表你的德不夠,你是無法長期地與别人一起生活、工作,或是學習。
學習大愛獲加持,
信為道源功德母。
智慧慈悲本性乎,
誠信才能精進故。
- 上一篇 回家
- 下一篇 不如《活出生命的意義》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