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極簡描寫
運河邊的三塔公園,擡腳就到。
整個公園依河而建,呈長條狀。河,即京杭古運河。一條古運河自西向東蜿蜒至此,拐了個急彎,人們叫它三塔彎。彎邊最醒目的建築就是三塔。公園也由此得名。
三塔主塔為九層,高18.25米,兩邊的副塔均為八層,高16.2米。三塔皆為青磚砌築,密檐實芯,平面均呈八角形,上有鐵制塔刹。塔的每層壁龛都嵌以浮雕佛像。三塔并峙,錯落有緻。
據史志記載:三塔處有白龍潭,水深流急,行舟過此多沉溺。人們推測,潭中有白龍興風作浪,于是運土填潭,建三塔以鎮之。三塔初建于唐代,舟子遙見三塔,遂謹慎行船。由此便知,三塔實則起到了航标作用。後來三塔曆遭多次毀損,多次重建。
現在的三塔是199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據說是按原地挖出的三口倒扣大缸确定的位置,高度也是結合現場的纖石柱推算出來的。三塔曆經千年風雨,現又重新屹立于運河邊,可謂“浮雲閱盡經滄桑”。
三塔邊上,現還有兩條土黃色石柱,一條高約三米,一條高約一米,都已殘破。石柱上被纖繩勒出的條條凹痕,清晰可見。據載,過去運河大船往來都需要拉纖,為防纖繩損壞三塔,曾在塔外側豎有三柱纖石。現在,這兩條纖石原原本本保留于原址。其中,東邊較矮的石柱是開挖地基時出土的,細看上面還嵌有獅子、繡球、龍紋等圖案。
有塔的地方一般都少不了寺。據史料記載,三塔邊的寺,其建成稍晚于三塔,唐代稱“龍淵寺”,宋代稱“三塔寺”。相傳蘇東坡曾到此汲水煮茶,故寺中建有煮茶亭。後乾隆皇帝巡遊江南,在此煮茶,題匾賜名“茶禅寺”。
寺與塔一樣,也曆經多次毀損。距離最近的一次毀損,與三塔一樣,都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現在的茶禅寺,也是199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茶禅寺與其緊挨的芳庭,皆為木結構斜坡式建築,一來作為休息喝茶之所,二來用以展示三塔曆史,裡面除播放着三塔宣傳片外,牆上還挂有多幅曆史照片,皆為清末民革時期所拍。
距離茶禅寺不遠,是茶禅夕照的牌坊。四柱三間開,牌坊匾額題有“茶禅夕照”四字,由清同治年間嘉興知府許瑤光題。兩側石柱上以隸書刻有“一灣水前小心煮茶,三座塔下大意說禅”的楹聯。此牌坊也是恢複建設三塔時建的。
茶禅寺、三塔一帶的風光,在曆代文人名士的詩篇中吟詠不絕。宋張堯同在《嘉禾百詠·景德禅院》中寫道:“白毫光未滅,勝事百年中。好是傳燈地,林泉有古風。”清代許瑤光将“茶禅夕照”列為南湖八景之一, 詩中寫道:“西麗橋波洗暮鐘,江天倒浸落霞紅。茶禅寺外灣灣水,霜葉蘆花一釣篷。”晚鐘敲蕩着西麗橋至三塔的水面,滿天的落霞染紅了河水,茶禅寺外,運河、三塔灣處、雪白的蘆花,叢邊停泊着一條釣魚的小船,細細品味這四句詩,就是在今日,這樣美麗的長河落日景緻依然會令人心弛神往。
三塔公園東側是三塔路,路兩側遍植銀杏。一到秋末,銀杏金黃,整條路都沐浴在金燦燦的黃裡。當地政府特許此路落葉不掃,這給喜歡拍照的人士提供了絕佳之處,這裡也因此成了網紅打卡地。每逢這時,整條路上都是人,有拍婚紗照的,有旅拍的;有拍人的,也有純粹拍景的。人們沉醉其中。樹枝上飛舞的銀杏與鋪落滿地的銀杏,将整個世界渲染成了金黃,隻在人們的頭頂上方,沁出一條細長的碧藍。在藍色天空的映襯下,金色的銀杏更顯金黃了。
- 上一篇 597.心态好,一切都好
- 下一篇 清聯賞讀二百零五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