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始的好夢一日遊終極版本

張大春小說《城邦暴力團》裡有這麼一段:

皇帝之死謂“崩”。相傳有個傻秀才作亂,身後跟着一批比他還不識字的農民,人多勢衆,居然成了小小的氣候。傻秀才自立為帝、道寡稱孤,很過了一段時間的瘾頭。可是好日子沒過幾天,前來剿伐的官兵迅即掩至,三下五除二弭平亂事,驅捕了從犯,少不得也拿問了主謀。判刑确定,攜赴法場之日,傻秀才之妻牽衣頓足、攔道大哭,傻秀才卻意态從容地回頭對她說:“崩即崩耳!世間豈有千年不易之王朝?”這真是好大氣魄。

這段寫的事情其實是真有其事的,但主角倒不一定是個“傻秀才”,此事記載于《晉書·卷一百二十七·載記第二十七》,也是短短的一段:

先是,妖賊王始聚衆于太山,自稱太平皇帝,号其父為太上皇,兄為征東将軍,弟征西将軍。慕容鎮讨擒之,斬于都市。臨刑,或問其父及兄弟所在,始答曰:“太上皇帝蒙塵于外,征東、征西亂兵所害。惟朕一身,獨無聊賴。”其妻怒之曰:“止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複爾!”始曰:“皇後!自古豈有不破之家,不亡之國邪!"行刑者以刀環築之,仰視曰:“崩即崩矣,終不改帝号。”德聞而哂之。

事情發生在十六國後期的南燕,建平四年(403年)。說這個妖賊王始,聚衆于太山,應該就是泰山了(南燕疆域基本均在今山東境内),自稱太平皇帝。按照這個皇号和“妖賊”的稱呼,大概可以推測王始和差不多同時在南方起事的孫恩盧循一樣都是太平道的信徒,起聚衆起義應該也是以道教為思想基礎。

但是王始其人的更多詳細情況,家族郡望、教育背景等等都不得而知了,根據後面簡單一句“慕容鎮讨擒之”的描述,可以想見起義規模不大,影響亦有限。個人覺得王始此事能夠被史書記載在案,除了為慕容德增加一點政績,主要是因為這個王始的皇帝cosplay行為以及慕容德對其的譏笑,雖然其本質上很可能是當地漢族借宗教力量反抗異族統治的義舉被殘酷剿滅的悲劇,卻偶然的在曆史中留下一點類似輕喜劇的輕松情節,并且還留下了一句金句。

王始起事主要講究個演戲演全套,“号其父為太上皇,兄為征東将軍,弟征西将軍”,估計其餘大小官員甚至宮禁制度,應該都一應俱全,史書不可能一一俱載。

對于被“讨擒”之前這個小朝廷的種種,已不得而知,主要出戲僅在王始在臨刑之前的短暫表現,充分說明了好演員怎麼都能出戲。

刑前,有人問王始“其父及兄弟所在”,答曰:“太上皇帝蒙塵于外(這太上皇還挺能跑),征東、征西亂兵所害。惟朕一身,獨無聊賴。”别說,還押上了韻。後面一句其實還頗曠達灑脫。

此時,其妻(肯定也有皇後之号了)沒好氣的罵道(當然沒好氣,因為大概率是要一同問斬的,敗家老爺們還在這吹牛逼);“止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複爾!”翻譯一下就是,全是你這張破嘴沒把門的,咱全家才齊齊整整的要玩完,死到臨頭你咋還白話呢。

皇後的這句話倒是可以反面證明,王始起事大概率沒有多大的暴力規模,可能還處于聚衆自雄,輿論宣傳階段,也就是““止坐此口”,停留在嘴上。

面對老婆劈頭蓋臉不留情面的數落,這個王始不得不說心理素質還是過硬的(可能有宗教思想加持),也并沒有生氣,反倒從容的說出了那句金句:“皇後!自古豈有不破之家,不亡之國邪!"

這麼一句萬古不變的真理居然是一個臨死的小人物留下的,這頗耐人尋味。

值得一提的是這句話可能并非王始原創,他可能隻是進行了成功的改寫(也有可能出自某個史書作者),原創者是魏文帝曹丕,出自曹丕《終制》:

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釋之之言,鑒華元、樂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親,使魂靈萬載無危,斯則賢聖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桑、霍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後及貴人以下,不随王之國者,有終沒皆葬澗西,前又以表其處矣。蓋舜葬蒼梧,二妃不從,延陵葬子,遠在嬴、博,魂而有靈,無不之也,一澗之閑,不足為遠。若違今诏,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秘書、三府。

原話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由于《終制》的性質為将死者關于喪葬禮制的囑咐,其主要落腳在後半句,也符合自曹操開始的薄葬傳統,不知道曹丕哪根筋搭錯,非在前面加上一句“未有不亡之國”(可能是為了骈文對仗吧),按理說曹魏在曹丕之世還沒有亡國迹象,曹丕這種過于實在的大實話也實在讓人不好評價。

另外,經過王始改編之後的這句名人名言,使用範圍明顯拓寬,後世也曾多次被人借用,目前能查到有:

一、《三國演義》第八十回:

王朗奏曰:“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豈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乎?漢室相傳四百餘年,延至陛下,氣數已盡,宜早退避,不可遲疑;遲則生變矣。”帝大哭,入後殿去了。百官哂笑而退。

此為王朗勸漢獻帝禅讓之語,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最後“百官哂笑而退”,一個大哭的漢獻帝引得百官陰恻恻的“哂笑”,不得不說羅貫中的戲劇感營造還是頂級的。

二、明·李贽《李氏焚書》二:

元世祖初平江南,問劉秉忠曰:“自古無不敗之家,無不亡之國。朕之天下,後當何人得之?”秉忠對曰:“西方之人得之。”及後定都燕京,築城掘地,得一石匣,開視,乃一匣紅頭蟲,複诏問秉忠,秉忠對曰:“異日得陛下天下者,即此物也。”

此為忽必烈平江南後問漢人重臣劉秉忠(國号大元即出自他的建議)的沒頭腦的一句話,在大元一統天下之時問權臣“朕之天下,後當何人得之?”甚至有點讓人害怕,其實是為了引出劉秉忠的預言谶語,以“紅頭蟲”預兆紅巾軍(講道理,真的要那麼靈直接寫上朱重八的大名好不好)。

此時僅見于《李氏焚書》,不見于《元史·劉秉忠傳》或其他直接史料,恐為民間流傳的小說家言。

說回王始,他在貢獻了金句之後,沒有赢得掌聲,卻遭到了行刑者的暴力對待“以刀環築之”,環首刀的大鐵環,哐哐砸,砸哪裡是個問題,個人猜測可能就是砸嘴,也就是說劊子手可能是變相聽從了皇後玉言,你家皇帝老公最沒把門的,我幫你打一打,不讓他再瞎白話了。

此時應該也鄰近行刑了,被打的王始知道時間不多,是時候給出最後的演出了。

仰視曰:“崩即崩矣,終不改帝号。”仰視的可能是打他的劊子手,也可能就是這個世界,被行刑之時,姿勢想必不會好看,頭也應該是低着的,但此時的“仰視”還是保留一點帝王的倔強。

以這樣的姿勢說出了最後的台詞,這句雖然名氣不大,個人覺得卻不輸前面那句。“不改帝号”,那也就是強烈的自我意識中,至死(崩)我還是個皇帝,雖然你能殺我,殺我全家,但是改變不了我的自我認知,你殺的還是個皇帝。

如果說亡國之君是一個角色,那麼王始的表演無疑比曆史上絕大多數亡國之君都要好,當然這可能是因為他亡國所失去的并不多,隻不過是自己及一家老小項上人頭而已,但直到生命最後仍能保持王者尊嚴仍然并不容易。真不知道慕容德有什麼好笑話人家的,雖然他自己不是個亡國之君,但是他建立的小小南燕,也隻不過二世而亡,年隻過十年,也是被東晉滅亡的三家“十六國之恥”之一(成漢、南燕、後秦),國破之日,還不是一樣皇帝慕容超及鮮卑宗室三千人斬于建康,廣固乃至青州境内鮮卑族裔屠滅殆盡,隻不過是規模大一點,有什麼好笑話人家的。

當然了,慕容德這個人的幽默感确實有點強,這從他其他言行中可見,非本文所能及。

終歸王始的好夢一日遊算是結束了,真相可能并非完全如史書寥寥幾筆這樣戲劇化,但我想被我們、被曆史記住的都不應該是個被異族哂笑的滑稽角色,而至少是個一語點醒百代王朝中夢中人而不改帝号的執拗人物。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