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碗馄饨引發的讨論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周末課堂上,跟孩子們一起品讀賞析了一篇文章,标題為《馄饨不混沌》。
生活中,我和女兒都很愛吃馄饨。所以一看到這篇文章就被标題吸引了,作者把“标題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的作用發揮得恰到好處。我特地找來跟我的孩子們一起品讀賞析,于是就展開了一堂熱火朝天的讨論課。
這是某校初三開學周測試卷上的文學作品閱讀理解題。文章後面總共設置三道簡答題:
(1)請從詞語運用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
“隻見師傅用單支筷子撥一點兒肉餡,往薄如蟬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順勢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順地躺在那裡,一隻接着一隻,一排挨着一排。。。。。。”
文章作者該是多麼喜愛這些小馄饨呀!描寫那些被包好的馄饨一個一個躺在盤子裡,大小一緻,整整齊齊,好像排着隊候場待命的隊員、戰士。那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馄饨了,那是師傅親手制作出來的作品。透過文字,我都能想象出那畫面:她每天夜以繼日地坐在高腳凳上,一張小方桌就是她的小天地,手上身上永遠沾着面粉,神情淡然,笑起來一定很慈祥。
(2)分作者每次都想慢慢品味馄饨,但卻每次都吃得很快,幾乎是囫囵吞棗式地幹完一大碗後,還想再吃一碗。分析這種看似矛盾,卻又合乎情理的心理。
文章中這樣寫道“偶爾,父親賞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細細嚼、慢慢品,但又總是忍不住囫囵吞棗,想着有朝一日賺了錢,一次吃它個兩三碗。”作者說自己每次都是餓得前胸貼後背的時候就想吃碗馄饨,因為太餓了,所以一口一個,根本來不及細嚼慢咽。從來沒有慢慢品味馄饨的香,等到後來卻再也吃不到從來那味道了。寫下這些文字時,内心定是無比惋惜和懷念。
(3)結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理解标題“馄饨不混沌”的含義。這道題才是我們讨論最激烈的一個環節。
我平時喜歡一點一點引導孩子們去剖析文本内容和主旨。我喜歡聽他們暢所欲言,喜歡聽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我會在一旁補充和提升一下。最後我們再一起來總結。
首先,“馄饨”是我們日常吃食。而“混沌”本義是指宇宙萬物渾濁而生,也用來形容思想混亂無章法,思緒混亂無序的狀态。
那麼,怎麼理解“馄饨不混沌”呢?
我們集思廣益的結論是:第一,馄饨在手工制作過程中就是一個一個包起來,然後再一個一個排成隊,最後站成一支龐大的“隊伍”,整齊有序,不混亂。
第二,無論是下鍋後或是煮好的馄饨,也都是各個分明,一碗幾個,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從不混亂。
第三,馄饨店大都是在小巷子裡面的小店子,有的甚至是路邊簡陋的小攤位,沒有富麗堂皇的裝璜,也沒有豐富多彩的裝飾點綴。但是一定是幹淨整潔,整齊有序,自然、質樸、無華。
第四,食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一位制作食物的勞動者都值得被尊重,被贊頌。所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并不是隻有山珍海味,大魚大肉才是美味佳肴。即使是清湯寡水的熱湯面或者馄饨,也不知撫慰了多少像我這樣晚歸的打工人。
第五,感恩生活不混沌,感恩遇見不混沌。感恩我們還有兒時美好的回憶,不混沌。
我愛吃馄饨,我也愛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各種美食。汪曾祺先生在他的《吃食于文化》中就曾說過,民以食為天,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每一種食物都有它的獨特味道,每一個地方的都有自己特有的美食,我們稱之為特産,我們去到不同的地方,都應該去嘗試不同味道的美食,就如同學習不同特色的文化一樣。汪老先生說,人的口味要雜一點,酸甜苦辣鹹,都要大膽嘗一嘗,不同的文化和文學風格也要勇于探索,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不那麼單調啊!
我也愛在課堂上跟孩子們一起學習和談論文學、曆史、藝術、哲學等各種話題。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有趣、不混沌!
最後,祝願孩子們的青春不混沌!同時,也祝願所有中年少女們,平凡生活不混沌!
- 上一篇 碎碎念
- 下一篇 自律,遇見更好的自己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