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丨混淆的本體與影子

斷斷續續,花了好幾個月,終于把施小炜翻譯的這本村上春樹《小城與不确定性的牆》讀完了。

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如今讀起來,已不再像之前的《挪威的森林》《1Q84》那樣吸引我。雖說村上春樹自稱這本書是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唯一一部作品,可是我不喜歡,沒有那種必須一口氣讀下去的打動我心靈的部分。

不喜歡這本書的第一個原因,是它與《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大篇幅重複。

我一邊看一邊叨咕,這東西我都看過啦!村上為什麼非要重寫一遍不可呢?況且感覺還沒有第一遍寫得精彩。我還挺喜歡那個鑽到地下、擁有超強戰鬥精神的“計算士”的故事的,可是重寫,這一段落竟然完全删除了。

于是我安慰自己,要耐心,再等等,村上一定不會讓我失望,後面一定會有新東西冒出頭來的。我就這樣心情低落、自我安慰地讀完了第一章。

到了第二章,果然加入了新情節,新的人物陸續出現(但不多),故事也多少變得精彩了一點。

可惜,村上明顯不知道要把這個故事帶往何方——子易先生最後草草消失了事;和添田之間沒有出現更多深刻的情節;和餐廳女店員之間成年人的暧昧并不讓人心動,這段戀情既與他的初戀毫無聯系,也不像《挪威的森林》裡直子與綠子一樣并行不悖。不過,沒有名字的女店員倒是和直子一樣,是個有性生理問題的女子,令人實在搞不明白村上到底想表達什麼。

第一章裡唯一的新人“初戀”,之後隻是在夢裡交待,他們都是“影子”,所以無法厮守。未免失于草率。影子憑什麼就不能談戀愛?你看,逃出小城的男“影子”,後來不就和店員談得好好的?

唯有“黃色潛水艇”少年的結局是有始有終的。他去了小城,也揭示了故事結局——在小城中生活的是本體,在外面生活的是本體的影子。而本體最終也在少年的幫助下,離開了小城,等待外面的影子結結實實接住他。至此本體與影子徹底混淆,相互交融,本中有影,影中有本。

可我不太喜歡少年必須通過咬耳垂才能進入小城的設置,這樣未免太過随意,還不如喊一聲“芝麻開門”就能穿越更加有趣。另外,少年的兩個精英哥哥堂而皇之出場究竟為了什麼?感覺對情節毫無幫助,就是作者在給小說注水而已。

施小炜老師的翻譯這次我也不太喜歡。特别是小說的名字。看日文版封面為《城市以及不确定的牆》,而中文版則翻譯成《小城與不确定性的牆》。小城和城市,還是“城市”好一些吧?城市,既有城内又有城外,既有東京又有小鎮,概念更廣。而小城,則隻能是城内以及小鎮,範圍縮小了。不确定和不确定性,這個“性”,實在是畫蛇添足的東西。還有施小炜翻譯的“耳簾”是個什麼鬼?文中用了不下五次。而我隻熟悉“眼簾”。耳朵上的簾是什麼?耳毛嗎?

說些不那麼否定的吧!村上春樹果然是個臆想家。他本人長得不帥,現實生活中恐怕很難憑借相貌讨女孩子喜愛。可他作品中的男主,都莫名其妙深受女孩喜歡。如果單純歸結于他善于聆聽,是個好的傾訴對象,那我想,錄音機這種更善于傾聽的東西就不至于在世界上消亡了。

如今,村上春樹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再寫如何受到女孩喜愛也沒有太大吸引力。于是在新書第62章,他開始寫返老還童。“越是順着這條河溯流而上,自己就越是會漸漸地返老還童。”哈哈,這個老頭真是意淫成性。不過這也恰恰是他文字的魅力。多牛逼啊!不僅人返老還童了,意識記憶還是現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可以帶着現在的知識儲備和經驗回到過去,那不得鬧得過去天翻地覆啊?

書讀完了。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這麼多。當年在泸州上班時看《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一個剛畢業的小孩從我借書,看完後一臉困惑地還給我,說:“沒看懂。這書到底寫了個啥?”我讀完這本《小城與不确定性的牆》,也出現了類似的困惑,“這到底寫了個啥?”

去年冬天,我得了甲流,剛好趕上女兒晚自習要家長值班。我吃了奧司他韋和布洛芬,戴着大口罩和這本書去了學校。孩子們很乖,學習很努力,也很自覺。我心想,自己再怎麼難受,也要拿出匹配他們的學習精神才對。那天晚上,我讀完了小說第一章的最後部分,大概有十節40頁左右。那是我讀這本書單次所能忍耐的極限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