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先接納自己才能接納孩子
今天聽了楊傑老師關于“尋找改變的着力點”的課,有以下收獲:
課程講到一個四歲的媽媽給孩子報了各種的興趣班,楊傑老師給家長的建議:這種行為就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父母是否有想過,孩子學了這些東西,最終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楊傑老師讓所有的父母都給自己十年後的孩子畫一幅心理畫象,希望孩子是怎樣的人就畫成怎樣的。比如,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心态陽光,希望孩子有好奇心,擁有探索精神,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希望孩子做事有條理、有計劃、能安排好生活。希望她有很多的朋友、希望擁有高質的親子關系等等。
這些應該是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的。可是很多時候父母都着眼于當下,報各種興趣班,把孩子時間占滿,最終卻并不能幫孩子抵達這個終點,達成這個目标。
沒有興趣的興趣班,會傷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最終導緻厭學。父母經常催促和提醒導緻親子關系緊張,讓孩子依賴心強,時間安排緊湊,也沒有時間交朋友等。這些都影響孩子的未來畫像。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給孩子愛與支持,建設高質量的親子關系;
第二、始終參與體育運動;
第三、趁孩孩子年紀小,慢慢放手,包容暫時性的混亂,允許孩子多體驗,多嘗試,這個時候犯錯的成本代價也是最小的。
第四、讓孩子多和其它朋友一起玩,多參加集體活動;
第五、跟随孩子的好奇心,可以把孩子的好奇的問題記在一個本子上。
最終,選擇孩子最有興趣的主題讓孩子上課外班就可以了。
這些都是針對學前的孩子。小學階段特别中學階段,放手,陷入混亂的時間更長,程度更深。也更讓家長左右為準。家長放手吧,當下的局面很難應對;不放手吧,孩子的自覺性越來越差。
有一點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越長大,改變的成本越高。
按重要程度來說,親子關系永遠大于課業作業。不要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能量都消耗在課業任務上。隻要把親子關系搞好,才能讓課業問題發生自然的轉變。
中學階段的孩子自主性更強,也特别排斥父母的越界和幹涉。這個年紀的孩子能改變的空間非常有限。父母要學着尊重孩子,哪怕孩子的某些方面讓人不甚滿意,也要提醒自己:“他今天的行為,是我們過往塑造的結果,如今,對孩子的影響和塑造,已經過了高峰期。我們不要過度期望,導緻跟孩子産生鬥争。
有最大改變空間的是親子關系。我們需要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更多的自主空間,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的内心世界比較動蕩,需要給到孩子穩定、支持和欣賞,控制我們指責和批評的沖動,信任時間的力量。最終,才能靠彼此關系的質量,托舉住孩子的成長。
周末了,沒有電子産品的兒子又是坐立不安。他昨天拿着爸爸的平闆一直在找視頻看。原本這個平闆是爸爸給妹妹用的。兒子卻一直看了一集又一集的電影。反複跟我唠叨着周末太無聊了,想去圖書館。圖書館又沒開門,外面的時而又大雨滂沱。看着兒子焦噪不安的行為,我默許他看電影。
但是看到他連看兩三個小時候以上,我又忍不住焦慮了。最終還是決定收回平闆,沒有給他看了。明顯感覺到兒子的憂郁,不太高興。直到晚上要上床睡覺,本來答應要讀的英文課本也沒有讀,我提醒他,他就更不高興了。我也沒有多指責他,就說了一句,”你不讀的話明天就不要看平闆了。“說完,其實我自己意識到說錯了。這是一種威脅。可是我卻不敢承認這個錯誤。
兒子開始有情緒了,一邊是想要睡覺,一邊是被威脅,他還是拿着書跑到我身邊,結果卻是躺在妹妹的拼圖上,把妹妹的拼圖搞得亂七八糟。妹妹開始大發脾氣,大哭大鬧,這個時候我也有了情緒。我忍不住開始指責他,”你怎麼可以這樣發脾氣。你不想讀就不讀,為什麼還要這樣鬧。“兒子的怒火不敢沖向我,對着妹妹狂吼起來。妹妹哭得更厲害。
這讓我更生氣了,我認為這個比妹妹大9歲的哥哥怎麼幼稚,什麼都要和妹妹争,做錯了事還有理。噌噌地一把火就上來。看着亂亂的床,我說:“那我和妹妹就睡你的床,你睡我們的床。”兒子馬上發脾氣把拼圖全掃地上。這讓我怒火中燒。我開始罵了他兩句,他也生氣了,于是他氣沖沖地爬自己自己床上睡覺。還開着超大聲的音樂。
我一氣之下把音響的電源線拔掉。然後兒子馬上跳下床,把整個房間的電源都關了。就這樣,兩個人都像失去理智的神經病一樣,你生氣,我也生氣。爸爸看到我們弄出的大聲響,馬上出來幹預兒子,也開始對兒子一頓指責和說教。最後在爸爸的要求下,要求兒子去看關于教育的視頻。兒子完全是呆着看着電腦的。後來我看這麼晚了,勸他睡了,在安慰了他一通他,最後他才沒有賭氣,上床睡覺了。
我發現自己每次面對兒子的脾氣,就接不住,很容易生氣了。情緒到來的時候,感覺到了自己的一股怒火,控制着自己。雖然知道自我覺察太重要了,但是生起氣來真是腦子一片空白。
後面看到他生氣,我沒有再指責他,意識到自己态度不好,指責别人肯定也是不對的。雖然保持沉默了,結果又引來爸爸的參與,導緻兒子承受更大的怒火。最後弄得大家都很不開心。覺得自己還是做得太失敗了,經常犯同樣的錯誤。這真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
今天學了這節課,也讓我意識到,兒子現在是青春期了,我能影響和改變兒子的太少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和給他更多的自主空間,多去欣賞和鼓動他,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系,才能拉回迷途的兒子。
如果我一味的假放手,一味的不接納兒子,那麼我那顆控制的野心,依然會摧毀自己和兒子的關系,我們的關系仍然很脆弱,當前建立好親子關系仍然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希望看到十年後兒子,我希望他是什麼樣的?以終為始,找到宏觀的着力點,找到通往未來的路。希望自己不要總盯着兒子當前的一些錯誤行為。我要看到兒子産生這些錯誤的行為的背後,是什麼原因導緻的,是兒子這十幾年的認知導緻的,而這一切的源頭也是因為我當初的錯誤管教。所以要改變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兒子一起成長。
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視角,也需要重新打造自己的思維體系,兒子的行為讓我的認知有偏差,導緻情緒的爆發,說明我的格局和看問題的維度是不夠的。我看到的總是兒子的行為層面,沒有看到冰山以下,兒子的能力、信念、身份層面,隻有學會多個維度的看問題,我才能養成一個好的習慣,不會隻盯着兒子一個行為層面去看待問題。隻有給兒子更多新的體驗,重新體驗新一輪的五齒輪,才能更好地幫助兒子改變他的認知,讓他學會如何處理情緒,如何改變自已的固有思維。
要解決自己脾氣一點就着的局面,還需要自己不斷地深挖每一個情緒背後的根源。我不接納兒子的行為,因為自己每次看到兒子發脾氣,就特别沒有耐心,我充滿了無力感。我讨厭自己的無力感,面對兒子有時真的一點耐心都沒有。
兒子有情緒的時候隻會哭鬧、倔強,沉默都讓我感覺自己特别受挫,感覺自己特别失敗,我害怕這種感覺,為了阻止他發脾氣,會對他開始攻擊。最後導緻兒子變得越來越封閉自我。
因為我不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兒子在我身上也習得了亂發脾氣的結果,導緻進入了惡性循環,問題永遠也沒有辦法解決。我沒有看到那個發脾氣的兒子背後的根源,他也是滿滿地的無力感。如果他有更好的辦法能處理自己的情緒,能懂得表達出來,又怎麼會通過這種錯誤的行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呢。
我不接納自己的無力感,當然也就沒有辦法接納兒子行為背後面對事情的那種無力感和沒有耐心。當我看到了這一點,我才知道,導緻我無法面對兒子脾氣問題,最大的根源,就是我不敢承認我是這樣的一個人。
我看到了自己忙碌的背後,是迫切地想要處理好身邊的每一件事,當遇到沒有做好的事,我就特别難過受挫。我充滿無力感的背後是因為我太累了,沒有更多的精力,我也需要蓄精養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我看到了它,我才可能接納它。無力感的背後是我渴求做得更好,做得更有效率。每一個陰暗面都有一顆向善向上的心。
當我我理解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陰暗面背後積極的态度,我才能接納了自己陰暗面。我才能看到兒子的無力感背後的根源,他的需求沒有被看見,他的認知有限,他沒有更好的辦法幫助他把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
我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無條件接納的他,我要接納他的是情緒行為背後的原因,不代表着我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看到了自己問題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而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隻有我們改變了,孩子才可能改變。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