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一己之力成就自我

大學四年小敏憑借助學貸款的支撐和勤工儉學掙生活費,順利完成學業,以志願者的身份前往西部支教兩年,然後入住政府部門成為體制内的一名工作人員。


01

小敏出生在河西走廊上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下面還有一對比她小三歲的雙胞胎兄弟。

貧瘠的土地很難養活一家五口,父親隻好常年在家打工賺取微薄的工資補貼家用,母親在家操持幾畝旱田、喂豬喂雞、照顧三個孩子的起居。

從懂事那一刻小敏就成了母親的好幫手:照看兩個弟弟、幫母親燒火做飯、剁豬草、喂雞,上學後也是如此。

雙胞胎弟弟出生時就比較弱,後天也沒有及時補充營養,豆芽菜一樣成長着,和同齡人相比顯得那麼矮小。即便到了上學的年齡,兄弟兩個的個頭也沒有長起來。

“弟弟那麼小,你要保護好弟弟。”這是母親經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話。

“知道,知道。”小敏答應着母親,行動上護着弟弟。上學時領着倆個弟弟一起出門,放學的時候姐弟三人在校門口集合,在一起回家。一路上歡聲笑語響徹上空,連路邊的野草也被渲染着搖曳,好像給他們打招呼。

一晃小敏到鎮上住校讀初中,雙胞胎終于長開,互相報團取暖。

小敏初中階段成績一如既往地好,三年下來穩紮穩打,考重點高中絲毫沒有懸念。可是母親經常在小敏耳邊唠叨:“供三個孩子都住校讀書有點吃不消,要不初中畢業就去外邊打工,家裡不要你的錢。”

“我想讀高中,要是考上重點高中我就上,否則我心甘情願去打工。”這是壓力也是動力,别無它法。

還别說,小敏以絕對優勢考上了重點高中,父母再也不好多說什麼。


02

高中階段功課繁重,不是靠努力就能取得高分的。第一次月考小敏的成績靠後,這對小敏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難道我的智商真的不如别人?”

短暫的失落并沒有壓垮小敏,逐步調整狀态,期中考試排名有所上升,文理分科以後甩掉文綜小敏輕裝上陣排名直線上升。

她的成績很快引起了同班同學雅萍的注意,她嘗試着和小敏接觸:“我的成績一直在中遊震蕩,爸媽非要給我找私教,星期天的時間肯定被占去,我内心排斥。如果你不介意,我申請和你當同桌……”

這些年小敏内心是自卑的,尤其是在高中階段開銷大,每次去食堂吃飯她盡可能最後去買最便宜的飯菜,食堂阿姨還會多打一點。唯有成績能讓她自豪,既然雅萍這麼說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同桌之間問個問題、解答問題方便多了,可以說是舉手之勞,講解的過程中小敏也是自我鞏固的過程。

雅萍的進步讓爸媽非常開心,更感激小敏的幫助,明事理的人知道怎麼回饋對方的幫助:周末雅萍回家帶零食都是雙份,買衣服自然也是雙份。

兩個人配合非常默契,互幫互助,這種模式一直維持到高考。

高考過後報志願的時候,爸媽和小敏商量:“你看咱家這條件供你上大學,再供你兩個弟弟上高中實在無能為力,你看要不就報免費師範吧,國家給錢,畢業後還有工作,要不就出去打工。”

痛苦撕裂着小敏的心:“去打工?高中生注定和大廠無緣;去上免費師範,畢業聽從分配在指定地點服務八年,正常年頭也32歲了,即便将來有改行的心條件未必允許。”

像下了很大決心似的,小敏咬牙說了自己的計劃:“我知道咱們家的情況,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自己解決。”

小敏毅然決然地報考了省城一所高校自己喜歡的專業。


03

雅萍雖然成績不理想,卻也上了一本線,為保險期間父母幫助她挑了一所二本的王牌專業,畢業後回到本地工作父母都做了鋪墊。

理解小敏的困境,雅萍主動提出:“你在縣城找份工作吧,和我住在一起也方便一點。”

這也許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很快雅萍媽媽就和小區門口的一家超市達成協議:小敏去那裡做暑假工上正常班。早飯後雅萍出去練車,小敏去超市上班,雅萍媽媽還貼心地給小敏準備了便當。

忙碌中等待通知書時間過得飛快,兩個月的時間很快過去,小敏拿到了4000元的工資,購買一些基本生活用品便去省城報到。

小敏申請了助學貸款,手裡的積蓄足夠兩個月的生活費,她先快速熟悉校園情況,然後才開始找兼職。

第一份工作是早晨在食堂幫忙管一天的夥食,解決了吃飯問題,接下來的安排就輕松自如了。每天小敏在室友的睡夢中悄悄起床去工作,然後才能開啟一天屬于自己的生活,晚上去圖書館小敏貪婪地尋找自己的精神食糧。

寒假來臨的時候,大一新生急不可耐收拾行李回家,小敏選擇在食堂值班:除夕回家初四就返回學校。新學期開始時,小敏拿到了3100元的臨時工資。

早晨的時光對小敏來講太寶貴了,不能浪費在食堂裡,她在家教中心聯系了一份新工作:每周一、三、五晚上輔導一個小時,周六上午再輔導兩個小時。

這樣小敏可支配的時間增多,每個月的收入足以維持自己的基本開銷。

暑假裡一對一輔導,每天上午兩個小時,下午小敏又在一家飯館高峰期幫忙兩個小時,管一頓飯還有20元的小收入。


04

大學四年小敏憑着做兼職完成了學業,并且考取了基層單位的公務員,前提條件是:留着編制發放基本生活費,在偏遠地帶支教兩年,薪資待遇和正式老師一樣。

本來就是在偏遠地區出生長大, 條件再艱苦小敏也能接受。望着那些留守兒童渴望迷茫的眼神,小敏内心感慨:無論如何,父親在外打工,母親陪在身邊,盡管物資匮乏,起碼有感全感。

寒暑假小敏準點回家依然是媽媽的好幫手,爸爸已經兩鬓斑白,還不到50歲呢,歲月已經在他臉上挖了一道又一道排遣溝。

兩個弟弟雖然高考不怎麼樣,都選擇了技術專業,起碼畢業後有一碗飯吃不再拖累父母。

兩年支教生活很快過去,小敏還了助學貸款,無債一身輕,回到工作崗位,小敏一邊工作一邊繼續書寫——支教日記發表後反響很大,給小敏用文字記錄生活奠定了基礎。

小敏還有一個小小的心願:用自己的稿費翻新老家的房子,讓父母住在寬廣明亮的房子裡生活,也是一份底氣。


小敏出生在底層,幾次面臨辍學的危險,她憑借對知識的渴望,力纜狂瀾順利完成學業,實現了階層的跨越,最終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